管理的目的是有效达成目标,这里的“有效”包括两个涵义,其一是“效用”(effectiveness),即“做对事”;其次是“效率”(efficiency),即“把事做好”。理想的管理是高效率地完成有效用的事。但如果就效用与效率比较而言,在管理的过程中,做有效用的事要远远重要于仅仅是有效率地做事。所以德鲁克说:You must do the correct things, not do just things correctly.
为什么“讲效用”要比仅仅是“讲效率”重要呢?因为没有效用的效率是毫无意义的。我举一个例子:假设你爸爸给你10元钱,让你帮他买烟,你在商店里意外发现价值200元的口红正以10元的促销价售出,于是你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用爸爸的10元钱买了一支口红带给他,可以想象,你不但不会得到爸爸的赞赏,反而可能被训。原因是你虽然高效率地做成一件事——用10元钱买到价值200元的东西,但你做的事却没有效用——你爸爸需要香烟,而不是口红。
以上的例子说明,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时,首先要考虑效用,其次才是效率。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确保做事有效用呢?技巧是不断地用“为什么”反问自己,直至将关键问题界定清楚。
我用一个真实的案例来说明:
几年前,有一个分公司的经理,他给每个业务员每月2万元的业务拓展费,但他发现许多业务员常偷工减料,把剩余的钱占为己有,而且屡禁不止。于是在一次会上,他就这一问题求助于我。这时,他对问题的定义是:“如何阻止业务员私扣业务费”。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关键问题界定不清楚的例子。如果业务员没有全部投入2万元业务费也能完成销售目标,那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所以,在此案中业务员有没有扣留费用并不是主要问题。我于是连续用了几个“为什么”来帮助他界定关键问题。
问:你为什么要阻止他们扣留业务费?
答:这样可以把更多的钱投入市场。
继续问:为什么要把更多的钱投入市场?
答:这样市场业绩会更好。
继续问:那为什么人均只投入2万而不是20万?
答:这与我们的资源实力相适应。
至此问题已完全发生变化。这位经理恍然大悟,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2万元投入的产出最大化(即业绩最好)”,而不是去考虑“如何阻止业务员私扣费用”。
关键的问题被界定清楚后,调整和制定相应的策略就成了一件很轻松的事,新政策实施后该区域的销售业绩迅猛增长,并且业务员积极性也显著提高,因为原先的灰色收入现在都转成阳光下的了,减轻了他们的不安。
以上讲的是有关效用的问题,即为什么做一件事时首先要讲效用,以及如何才能做到讲效用。在这个前提下,管理者接下去要考虑的就是效率问题。因为没有效率的效用是没有竞争力的,我们要做到的是“高效率地完成有效用的事”,即不但做对事,而且把事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