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背后是什么

  • 行业动态
  • 2004-09-28
  •     林凌:珠三角“民工荒”的产生主要有六大原因:
    ●沿海经济,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提出了新的需求。
    ●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后大量需要高等级的劳工,高素质、高技能的工人比较短缺。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三农的政策,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增加。
    ●由于内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不断发展,很多农民选择了当地就业,不再外出打工。
    ●长三角地区出台了一系列提高农民工收入,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政策。
    ●政府对农民工的政策扶持推动了农民工对自身权益的抗争。
        长期“过剩”今日“短缺”最初听到“民工荒”这个说法,是今年我在陕西宝鸡参加一个西部工作会议期间,一位来自惠州的政府工作人员告诉我的。他说广东惠州现在出现了民工短缺的问题,还有东莞等一些地区,有些地方还比较严重。这一问题是我没有想到过的。为什么没有想到呢?第一,农民工是我国主要的劳动力构成,不应该是短缺,而是过剩的问题,到现在都还有3亿农村劳动力。因此,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农村劳动力的供给是一种无限的供给。这个事实不仅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若干年仍然会是,这个事实是不会变的。
        第二,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形成,农民出来打工不再像以前那样有户口、口粮之类的限制,内地的劳动力输出大省比如四川、河南、安徽都是政府鼓励农民出来打工。劳动力市场形成的结果使得工人的工资,也就是劳动力价格,也同样是由市场形成的。供给大,价格就低;供给少,价格就高。由于是无限供给,沿海地区近十年时间里工人工资几乎没有怎么增长。这也是竞争格局导致的结果。
        第三,由于新一轮国际产业的转移,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我国沿海地区,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最主要原因当然就是因为我国的劳动力价格便宜。产业转移后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比在日本、美国生产低的多。由于这些情况,我认为总体上看劳动力的供给在若干年内应该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所以农民工短缺这一问题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产业发展改变劳动力市场结构广东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这的确让人深思: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当然现在对劳动力是不是短缺这个问题仍然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关于具体的数字也有争议。就我的分析来看,可能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沿海经济,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提出了新的需求。
        第二,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后大量需要高等级的劳工,高素质、高技能的工人比较短缺。
        第三,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三农的政策,特别是今年粮食价格上涨,农民种粮的收入增加,同时全国范围内都加强了对农业的扶持,不少地区降低或者取消了农业税,导致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增加。
        第四,由于内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不断发展,很多农民选择了当地就业,不再外出打工。
        第五,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比较来看,长三角地区出台了一系列提高农民工收入,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尤其是工伤保险、最低工资保障、医疗保险,上海还有养老保险。工资收入的增加加上福利待遇的提高,而广东这方面却没有明显的改变,显然长三角的吸引力超过了珠三角。
        第六,政府对农民工的政策扶持推动了农民工对自身权益的抗争。从温家宝总理为农民工追讨拖欠的工资一事可见中央政府对农民工的权益保障更加重视,一些政策也相应出台。在这些政策扶持下,农民工也更能够与企业争夺自身的权益,如果一个企业不能提供他们应得的权益,他们当然会进行别的选择。所以现在可以说是“民工荒”实际上造成了“企业慌”。
        新国际标准带来新挑战另外,现在国际上已经开始推行ISA8000这一企业的社会责任认证标准,也就是企业必须实现工人的劳动保障等一系列条款。虽然这一标准还不如ISO9000的标准普遍,但一些国家已经开始推行。我国的一些出口企业现在正面临着这方面的考验,因为国外进口商也开始以ISA8000这一标准来考量我国的这些企业是否达到要求,比如工人的劳动时间多长,是否用了童工,是否组建了工会等等一系列标准,这对于我们国内企业未尝不是一种压力。造成农民工短缺的问题应该说以上各方面原因都有,但是如果将珠三角和长三角进行比较,我认为总体上珠三角的劳动环境条件不如长三角和北京。随着各地的发展,工人享受的待遇也逐步的提高,特别是和长三角、北京比,珠三角的优势大大下降。这些地区由于政策的扶持也造成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从长期看,这当然是个必然现象。所以,我们可以从ISA8000看到两方面问题:一方面这个标准确实为工人带来了福利,是工人的福音;但另一方面也是国外企业对中国企业的挑战,我们甚至可以理解为这是我国出口面临的一种压制,因为我国企业原本就是拥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而要达到这一标准的话,显然劳动力成本就要大大上升,国际竞争力也相应大大减弱。
       “企业慌”应对之策:加强劳动者培训在以上这些情况下,一系列矛盾突显出来。工人和企业之间有矛盾,企业为压低成本,不愿提高工资,不愿改善工人劳动条件;政府也处在矛盾中,既要改善工人福利条件,又要考虑企业成本提高后在国际市场的比较优势下降。那么这些矛盾又如何来化解呢?与民工荒同时出现的一些现象我认为值得思考。去年开始,四川几乎各个县都在办农民工职业技术培训班,今年这种培训更加普遍,有些地方是政府专门拨款,成立了中等、高等的技术学校。这些培训中,有些就是来自于沿海企业的“订单”: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工人,就培养什么样的来满足企业的需求。劳务输出在四川、安徽等省份本身就已经成为了一大产业,“接订单”就是一种不错的方式。这些内地的政府一方面鼓励农民工外出,另一方面也看到了沿海地区在不断进行产业升级,所以越来越重视农民工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对我国来说,即使再过二十年、五十年也不可能完全实现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所以,劳务输出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一大产业,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还应该向国际输出。当国内市场无法容纳过多的劳动力,无法实现所有的人城市化,我们就应该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既实现我国国内市场需要的满足,又能从国外劳动力市场中赚取外汇。
        总之,我认为珠三角的劳动力短缺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而非长期。随着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个必然现象,所以要想保持珠三角地区的吸引力,珠三角的企业一方面应该更加重视对农民工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能力,满足自身的需求;另一方面,只有注重保障农民工的切身权益,解决他们的实际生活问题,农民工短缺的问题才可能解决,珠三角才会有长久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