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喜华:愿为一只珐琅表 从零开始

  • 行业动态
  • 2012-03-20
  • 作者: Rachel  来源: 中国钟表信息平台   时间: 2012-3-20

            蔡喜华是钟表圈的“另类”,已在钟表圈摸打滚爬了16年的他,从事过生产、销售,还创立过自己的公司。而有一天,他却不顾一切的将这16年的累积全都抛弃,只因为它——珐琅。

            对于珐琅的热爱,究竟从何时开始,蔡喜华也说不清楚,也许,是从第一次见到珐琅表的那一刻。

            数年前,从朋友那见到珐琅表那刻起,已被它艳丽的颜色和考究而复杂的工艺所震撼。朋友说这是珐琅工艺中难度最高的画珐琅,国内能掌握这门工艺的人并不多。带着好奇,蔡喜华便四处查找相关资料探个究竟。画珐琅是起源于法国,于清朝康熙年间由欧洲商人及传教士远渡重洋经广东传入中国,最早在广东制造,俗称“烧青”或“广珐琅”。这种工艺一进入中国便受到皇帝及大臣的喜爱与重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皆于北京皇宫及广东两地设立珐琅作坊,并多次从广东选送优秀画珐琅工匠进京效力,所作珐琅制品皆供皇室享用。随时代更迭,这种工艺日渐式微。

            得知广东是中国画珐琅的发祥地后,蔡喜华尤为激动。尽管自己并非是个土生土长的广东人,但他的钟表事业深根于广东,对于广东有着一份特殊感情。凭着商人的敏锐嗅觉,蔡喜华嗅到了商机所在。在钟表制造重地的深圳,缺乏正是手工艺术。带着一股热情,蔡喜华开始踏上珐琅寻路之旅。一开始,他试图在深圳的大芬村(艺术家集聚地)寻觅到自己所要的能人,但事与愿违。几经周折,经朋友介绍下找到了一位懂得珐琅工艺的师傅。当这位珐琅师傅看见蔡喜华递过的表盘时,师傅愕然了,称未曾在如此小面积的物体上画过。尽管师傅有些胆怯,但在蔡喜华鼓励下,师傅还是做了首次尝试。蔡喜华坐在一旁耐心等待了数小时后,师傅停下笔,简单说了四个字,无法完成。蔡喜华带着失望离去,但这股热情并没有随之浇灭,反而激发了蔡喜华的另一想法,求人不如求己。

            就这样,蔡喜华毫不迟疑的丢下现有的一切,独自踏上珐琅求学之旅。走遍全国多个省份城市寻师拜艺,从广州到佛山、从湖南到云南、从北京到河北……每位师傅的找寻也是求学中的一大艰难之事,能掌握这门工艺的人大多已是苍发老人,年纪大、视力不佳、还能否继续作画等问题随时会中断这一求学路。在每一位师傅的介绍下,寻找下一位师傅,学习每位师傅最为擅长的领域。

            在这种求学方式下,凭着蔡喜华从小打下的夯实绘画基础和坚持不懈的执着追求,历时五年,他终于学成所归,于2011年创立自己的珐琅工作室。(文/中国钟表信息平台记者 Rachel)

     

     

    对话蔡喜华


        钟表信息平台:五年内四处拜师的学习生涯,是什么让您坚持下来的?

        蔡喜华:这几年,我跟随学习的老前辈们都已是年迈的老人,他们在解放后就再也没从事这门手工艺术了。如今,这门在解放之后被遗忘的手工艺基本被抛弃了,没有年轻人愿意学,更没有耐性学。我很幸运,能遇上这些老前辈们,并愿意教授我。与老前辈们共同生活这段日子,我的感触良多,这些老前辈生活艰辛,希望能为存世的老师做一点事情并将这门手艺传承,这是我坚持下来的重要原因。

        钟表信息平台:您有考虑过自己的这份追求的最终是什么吗?

        蔡喜华:我知道珐琅并不是一个特赚钱的活,其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产量低,或许它并不能为我带来什么。但我所追求的仅是完成自己的一个星愿,完成一个工艺的传承,完成老师对学生的一份期望。我也相信我的生命会因珐琅而精彩。

        钟表信息平台:您如何评价自己这五年的学习成绩?

        蔡喜华:五年里,我投入了很多的精力、时间、金钱完成学习,为此我家散财散,但是我义无反顾的坚持下来了。现在,我已可以独立完成作品。至于产品如何,我自己不说了,留给他人评价。令我感到惊讶和欣慰的是已有人看上了我的作品,目前有几个国外腕表品牌来找我洽谈合作。

        钟表信息平台:今年,您的珐琅工作室已成立了,要接受检验了。你对未来有何计划和方向? 

        蔡喜华:成立珐琅工作室的目的是供我研究珐琅手表而创立的。目前的工作室还比较简陋,我希望日后能有个配套更齐全的工作室。未来,除了珐琅工艺的研究,我还打算将雕金雕银手工艺与珐琅相结合运用到表盘上。让各种中华手工艺凝聚在方寸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