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保持民族性的本色,又要注意世界性的流行色,才能彰显我们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格兰仕集团负责人的发言引来一阵阵掌声,这是在昨天银湖度假中心举办的首届中国两江(珠江·长江)民营经济高峰论坛上精彩的一幕。来自珠江及长江三角洲的1000多名企业家欢聚一堂,国内知名企业家围绕民营企业如何在当前环境下谋求更大发展展开精彩演讲。论坛由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浙江生产力促进中心、深圳商报、民营经济报联合主办。市政协副主席廖军文、周长瑚出席了论坛。
深圳民企要善于利用香港平台
在昨日的论坛上,香港中小型企业联合会会长佘继标谈到自己在深圳的发展经历时妙趣横生。1979年的时候,他资本不厚,人脉不广,于是坐着牛车到宝安开厂,连他自己也想不到成了第一批到深圳投资的港商。20多年过去,他的产品——微型马达占据了国际市场15%以上的份额。
佘继标拿出了自己过去几年因为投资失误而损失了2亿元例子告诫到会的民营企业家们,一定要采取各种方式以防范风险,“小心驶得万年船”,他表示,要尽可能地采取贸易合作而不是投资的方式来推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佘继标还积极倡导深圳等地的民营企业利用香港的平台,与香港企业开展合作,来打开国际市场。“香港的优势在于既熟悉国际惯例又熟悉中国国情,两者的结合奠定了香港的特定终结地位。国外买家信任我们,而我们也可以比较容易和内地建立关系。”
中国民企需要“敏捷制造”
点击科技的总裁王志东给与会的1500名企业家们讲了一个故事:上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开始反思为什么会在日本制造中输掉市场。1991年,里海大学的一篇名为“二十一世纪企业战略”报告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敏捷制造”。在这个概念里面,企业面对客户要能迅速满足其不断变化的需求;面对竞争要适时调整商业模式;面对企业内部要能高效沟通协作、动态应变。有关专家认为,“敏捷制造”将会成为二十一世纪一种最具竞争力的模式,而日本企业正是依靠这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创造了奇迹。王志东表示,今天中国的民营经济总体水平接近于日本80年代的水平,中国制造可以借鉴“敏捷制造”这一经验。
民企国际化要靠核心竞争力
海王集团董事长张思民在昨日的论坛上指出,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结合海王集团近年来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体会,张思民认为,民营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全部内涵归结到一点,就是要通过不断的创新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需要,其核心是培育别人所没有或别人具有但力所不及的能力,也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国际范围内各大跨国公司的竞争也都在围绕提升核心竞争力而展开。
经验不可盲目复制
民营企业怎么能够长盛不衰?到底哪一种办法好,哪一种模式好?江苏小天鹅集团常务副总裁徐源明确指出,其实经验不能推广,成功不能复制。这是因为经验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表面的操作层,操作层面是与具体的企业所拥有的产品和所在的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而经验的内核是企业的理念,理念可以被推广,而具体做法没法推广,所以很多企业“克隆”其他企业成功经验的结果并不成功,主要是不懂得如何在自己企业里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照搬的只是外在的操作方法。
如何应对企业危机
企业的技术人员与销售骨干被撬走了,企业家该怎么办?志高空调公司董事长李兴浩讲述了自己当时的应对思路:1996年,一个竞争对手把志高公司的技术团队与销售骨干全部撬走,李兴浩并没有放弃创业,而是向团队核心成员表示,只要企业存在,我们的目标还存在,我们就能东山再起,离开队伍的只是不忠诚的成员,剩下的就是一个没有裂痕的团队,我们做企业需要的就是一支团结的队伍,一个紧密的核心,这次考验虽然残酷,但锻炼了志高整个团队。如今,志高拥有15000名员工,总资产达到5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