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亚达的航天之路

  • 行业动态
  • 2014-05-05
  • 作者: 信息中心  来源: 中国钟表信息平台   时间: 2014-5-5

    从古至今,有多少人,想象过这片未知的星空。时间流逝,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从未止步,唯有超群的技艺和实力以及对信念的坚持,才能让这份梦想实现。


    1957年10月,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 1在前苏联发射成功,开创了人类航天新纪元,宇宙空间开始成为人类活动的新疆域,并且将这一年定为第一个国际空间年。近半个世纪以来,航天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航天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科学活动、军事活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许多部门,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自主开发的“神舟”飞船在1999年完成第一次无人飞行,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开始进入快车道。作为航天员必需的个人装备的航天手表开始选型,航天某研究所采用美国宇航局的选择方法,在厂家不知情的情况下,挑选了几块飞亚达的专用军表进行了模拟测试,测试结果能够很好的满足航天需求。


    与此同时,具有航空工业背景的飞亚达公司也正在关注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根据一些公开的航天和太空环境资料,飞亚达公司也开始规划如何制造能满足太空要求的航天表。


    神舟五号航天服表(珍藏版)


    2003年10月15日,伴随着“神舟五号”的成功起飞,中国第一块航天表诞生了——飞亚达航天表,中国航天英雄杨利伟佩戴着飞亚达航天表,成功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由此使中国成为继瑞士之后第二个能生产制造航天手表的国家,提高了中国钟表行业在世界的地位。


    神舟七号舱外航天服表(特别珍藏版)


    2008年,作为辅助计时装备,飞亚达神舟七号舱外航天服表随护“神舟七号“航天员完成了中国第一次太空行走。2010年3月,神舟七号舱外航天服表荣获享有“全球工业设计界奥斯卡”盛誉的REDDOT德国红点产品设计大奖。该腕表所搭载的飞亚达手动上链机械机芯,彰显强悍性能,使其在出舱任务中,足以与太空瞬息万变的恶劣环境抗衡,保证了舱外时间的精确性。腕表底盖上浮雕质感的飞天形象,将飞亚达对未知的探索、对梦想的追逐和对勇气的敬重融入其中,为航天探索的壮举留下了不灭的印迹。

    神舟八号纪念款


    2011年11月,中国向太空发射的“神舟八号”飞船,在距地球343公里的轨道上实现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为向中国神舟八号飞船这一创举致敬,飞亚达特别设计的神舟八号纪念款腕表,在传统制表工艺基础上精益求精,并传承了飞亚达航天表独特的简约气质。整表采用的特种不锈钢材质,按严格配方比例,融入“神舟七号”飞船运载火箭导航系统的高性能弹性合金,该合金对“神舟七号”飞船按预定方案进入轨道、圆满完成任务起了重要作用。

    神舟九号航天表

    神九纪念版航天女表


    作为飞亚达航天系列完美新作,“神舟九号纪念款”,则更好的诠释了飞亚达航天系列的卓越精神。该款腕表搭配飞亚达自主机械机芯,具备多功能计时功能,延续了曾获得“2010年德国红点设计大奖”的设计风格,以简洁有力的外观承载强大内“芯”,使得飞亚达航天腕表无论是在漫长而艰苦的训练过程,还是在无重力的太空环境中,都能够与中国航天员们时刻相伴、执着前行。当神九载着人类的梦想进入太空,这一刻飞亚达航天表记录的不只是时间,而是实现梦想的旅程。

    神舟十号纪念款腕表


    2013年6月,神舟十号,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载人交会对接。与此同时,飞亚达航天系列“神舟十号纪念款”腕表上市,该腕表将防水深度提升至100米,这是飞亚达对技术的精进钻研,更是对更深更远处的向往。超越以往航天表仅部分使用钛合金的制法,该款腕表,表壳、表圈、底盖均使用钛合金材质。这在实际佩戴中,对航天员的安全有着重要意义。腕表盘面上的“10”,记录了中国载人航天盛事的又一次成功;也铭记了制表工艺上的进取里程。


    时至今日,飞亚达航天表作为辅助计时装备,始终伴随中国航天员执行地面训练和太空飞行任务。飞亚达航天表经历过极度的严寒酷热,甚至在外太空失重状态下的严苛考验,从未懈怠过肩负的使命,陪着中国航天英雄完成各项探索任务,也让太空渐渐地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就如人类对太空领域的探索不会止步,飞亚达的“航天之路”也将在一次次直面恶劣与残酷的过程中继续前行,超越手表本身所具有的时间意义,成为一种精神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