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消费奢侈品

  • 行业动态
  • 2005-04-14
  • 何谓奢侈品?记者在采访时遍寻解释,得到比较通俗易懂的一个回答是:用可以买十头牛的价钱,买到不用半张牛皮就可以制成的皮包,这就是奢侈品。 
        不久前,一家经营高档品牌商品的百货商店里的卡地亚专卖店,将原来的红色门面换成了黑色。颜色变换的背后,代表了这个世界顶级品牌在深圳投资策略的转变:公司负责中国区域业务的行政总裁陆慧全介绍,红色门面是卡地亚系列中最低档的专卖店,黑色则是最高档的专卖店。
        除了卡地亚,登喜路日前也在深圳开出了旗舰店,而华伦天奴等国际名牌近期也将首次登陆深圳。这些国际主流奢侈品品牌在深圳的脚步越来越响,已完全颠覆人们对奢侈品的联想仅限于金利来、皮尔·卡丹的陈旧观念。
        奢侈品在深圳市场销售如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西武两间LV(路易·威登)门店年营业额早已超过7000万元。作为华南最早、最具代表的高档品牌消费场所,深圳西武百货甚至不乏定时专程从成都等地飞来选购的顾客。
    记者在西武百货几家高档品牌店里看到,随便一个LV男包标价9000元,新款女包超过10000元,卡地亚一条真丝方巾1200多元。如此高的价格,不到半个小时就有3位顾客买单,其中1位女士还一口气买了3个箱包。
        在世界名表方面,深圳第一家经营世界中高档名表的专业店是亨吉利表行在1993年开张的世界名表中心,有劳力士、豪雅、天梭、欧米茄等十几个世界品牌。该公司销售部总监桂曙辉介绍,深南路一家单店月销售额就在200万元以上,去年底在万象城的新店月销售额也直逼百万元,其中销售最广的是2万-3万元价位的名表。
        谁在支持着奢侈品市场?去年,世界上最昂贵的眼镜品牌Lotos进入内地,总裁史蒂芬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售价在3至15万元之间、镶有钻石的黄金或铂金眼镜,最有可能的顾客是“娱乐、体育明星和成功的商业人士”。
        不过,这种奢侈品牌只属于成功人士消费的局面,已经发生改变。深圳一家高档品牌门店负责人这样描述目前的名牌消费者:“第一类人有钱,喜新厌旧,品牌忠诚度差;另一类是少数有品牌鉴赏力、只购买某个品牌的忠实拥趸;还有一类是没多少钱的‘偶尔消费者’,这一类人在市场上越来越多。他们的第一件奢侈品总是包,因为它坚固耐用又显露在外。”
        罗湖西武最早的一位售货员吴小姐对记者回忆说:“几年前流传一种说法:如果身上穿戴的行头价钱不到5位数的指标,就不必去逛深圳西武了。但现在西武有了一些变化,过去几乎从不打折,现在有了换季减价;过去逛西武的全是新富新贵,现在有一半是普通收入阶层。”
    调查显示,目前经常或间或消费奢侈品的很多年轻人,月收入在5000至1万元之间,他们经常在奢侈品打折时消费,而且热衷于买一些顶级品牌的小配件,比如领带、皮鞋、皮包等。
        谁在吆喝奢侈品
        “1993年罗湖西武百货开张,我认为是一个标志性事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圳股市、房地产造就了第一批富裕者。他们是中国内地最早的奢侈品消费阶层之一。在先敬罗衣后敬人的年代,一件2000元的T恤并没有经历太多异议就被接受了。GIVENCHY(纪梵希)第一家店就开在西武百货,当时一个月卖出去100多万元是很容易的事。”纪梵希中国区零售总监沈力峰先生说。
        比纪梵希更早的是1991年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ZEGNA(杰尼亚),被公认为是最早在中国内地开店的顶级品牌。随后,LV、BURBERRY、BOSS等品牌也来到西武。西武百货负责人指着设计得美轮美奂的奢侈品门店告诉记者,“这些品牌,百分之一千实现了赢利”。
        随着去年12月中国零售业全面向外资开放,包括世界零售业联盟成员在内的更多外资零售巨头将更多涌进中国市场。LV全球总经理SergeBrunschwig甚至告诉记者,LV在中国的成功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深圳金光华广场企划部经理奚克栋认为,目前深圳奢侈品卖场现状是“2公里内看3家:西武、金光华和万象城。”
        世界著名奢侈品公司LV集团旗下包括了LV、Dior等多个品牌,负责手表经营的区域经理李敏虹对记者表示:“在深圳,手表系列是LV公司最慢进入的,进入深圳一年,基本还处于培养和花钱的时候。”李敏虹用“小弟弟”来形容目前深圳市场在整个LV手表系列的销售。尽管如此,对于未来深圳市场的表现,李敏虹认为,深圳消费者接触外界信息更快,对时尚的敏感度也比较高,“我们目前在这里可以说是‘撇开市场撒钱’,投入的形象宣传费用远远高于销售,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和李敏虹抱着同样想法的奢侈品经营者还有很多。深圳盈南贸易公司代理着KENZO、纪梵希等世界名牌。2003年开设了一家KENZO专卖店,2005年年初,又在万象城内开设了更大的KENZO专卖店。“我们在万象城的目标是一年以后盈利。”对于KENZO在深圳的销售,公司董事长范亨肇告诉记者,尽管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比,深圳人口基数相对较小,但深圳的总体奢侈品购买力不在上海北京之下。
        奢侈品牌看好深圳市场,深圳的大卖场也频频向这些国际品牌招手。开办万象城的华润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吴向东说:“引进名牌和商场的定位有关,我们定位为中高档商场,就必须吸引一些一线品牌。奢侈品牌一般都安排在一楼的临街黄金地段,作为昭显商场中高档定位的表象之一。”
        卖场青睐奢侈品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品牌的付租能力强,并且不需要商场太多的管理成本,因为品牌自己的内部管理就非常严格。
    那么深圳的奢侈品卖场是否已形成激烈竞争的态势?西武、万象城和金光华的负责人都予以否认,认为进一步开掘市场、共同做大是主流,远未达到竞争阶段。
        8000元买个手袋几月没敢用
        偶尔消费一下奢侈品,给自己的生活一点惊喜,已经成为深圳一些白领阶层的生活方式。
        高先生是美资企业人事部经理,他积攒了几个月的工资,为自己买了一块4万元的欧米茄手表,在他看来,手表是男人身份、地位的象征,不能太随便。
        对于在广告公司工作的刘小姐来说,她的目标是一只标价5700元的菲拉格幕白色手袋,在买这个包之前,她犹豫了很长时间,“毕竟我去年才从学校毕业,现在一个月收入也不过3000元左右,为了买这个包,我两个月没有买一件衣服,天天在公司吃盒饭。但一只包可以天天带,挎上后特显档次,我觉得这是最划算的消费了。”
        回忆起拥有第一件LV的时刻,赵小姐依旧有些陶醉。那是在1997年,为了买一个LV手提包,她口袋里装满了钱,来到商场,在橱窗外徘徊很久才一头冲进去,数出厚厚一大沓钞票,约8000元人民币。买下后的几个月里,“我压根儿不敢用这个包,生怕用旧了。”
    现在,她不再担心奢侈的提包被用旧了,因为她的提包太多了。丈夫的房地产生意做得很火,她每月动不动就花几百、甚至几千美元购买Dior和YSL这类最新时尚服饰。
        奢侈品消费主力军是中产
        何谓奢侈品?记者在采访时遍寻解释,一些商家给出的比较通俗易懂的回答是:用可以买十头牛的价格,买到不用半张牛皮就可以制成的皮包,这就是奢侈品。
        实际上,“Luxus”来源于拉丁语“Lux”,即:“光”。显然,奢侈品最原始的定义大概是:闪闪发光的东西,比如钻石、黄金。
        根据中国品牌战略协会杨清山秘书长的研究,一个国家奢侈品的消费增长大概应该是其GDP增长的两倍左右。因此,当人们面对自己突然增加的财富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富贵的标志”——奢侈品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心理需求。不过,对于不同的人群来说,奢侈品的定义却有所不同。比如一个中国内地小城,那里的人们在不知道“比萨”为何物的情况下,对奢侈的憧憬就是“等我有钱了,一定要吃一顿比萨”,而对一些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白领女士,她的奢侈品可能是一个LV的手袋或者一身amarni的套装。
        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实际上是中产阶级。巴黎百富勤公司给他们的定义是:家庭资产30万以上、年收入10万以上。杨清山则认为,月收入2万元到5万元的这部分人应该是比较典型的奢侈品消费者。
        等我有钱了就去吃顿比萨
        在一些国人的传统思想里,“奢侈”始终是一个贬义词,甚至是“败家子”的代名词,他们看不惯“奢侈”。
    其实,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大可不必谈“奢”色变。节俭固然是美德,但奢侈品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经济现象,每个人都有向往美好生活的权利。奢侈实际上就是一种介于仅仅消费必需品和自己最大消费能力之间的生活方式。不少经济学家认为,“今天的奢侈品就是明天的必需品”,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对社会的迅速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正是这一点,让很多曾经的奢侈品如电视机、电冰箱等“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了生活的必需品。
        更何况,这是一个市场经济的时代,是一个崇尚自由的时代,有生产就应该有消费,要工作当然也要生活,要挣钱当然也要花钱。况且钱是人家自己的,奢侈消费或俭朴消费,本是人家的自由。
        有研究称,中国内地目前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已经达到总人口的13%,约1.6亿人,并且还在迅速增长,估计到2010年,这个消费群将增至2.5亿人。且不说这数字是否准确,但这至少说明一点,中国经济实实在在地发展了,富起来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了。谁都明白,让一个饿着肚子、衣不遮体的人去开一辆宾利,这不是奢侈而是奢望。
        但是我们也不能“奢无止境”。和任何事物一样,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也必须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个“度”就是个人和社会的消费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确可以看到一些远不富裕的中国人也奢侈起来,穿要世界名牌服装,戴要世界名牌手表,就是喷香水也要世界名牌,而且是越贵越要买,越洋越要买。他们把这些视为身份、实力、品位的标志,以为有了这些才吃得开,才被看得起。这就走进了一个消费误区。如果说一个人超越自身的承受能力进行消费,还只是打肿脸充胖子的话,那么一个社会无节制地进行超前消费,则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一句话,“等我有钱了就去吃一顿憧憬已久的比萨”不是罪过,但如果连普通比萨都还没吃上,你就想着吃那些“镶着金、戴着银”的天价比萨,这就是你的不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