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社交需求将进一步提升消费变现

  • 行业动态
  • 2019-12-30
  • SZWA×表达式

    ·2019年社交APP井喷式增长,各家互联网企业着手布局社交生态

    ·儿童社交对家长消费行为具有反向驱动作用

    后天就要踏入2020年,00后都要满20岁了。

    80年出生的人踩着改革开放的足迹长大,物质生活条件都有了极大改善。正逢国家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因此90后、00后普遍都为独生子女,这群人的孤独感更强,追求自我,作为中国移动网民的主体之一,他们在互联网上也更加活跃。

    独生子女政策下出生的年轻一代,孤独感是一直存在的,他们比任何一代都渴望交流。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当个人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已经获得较大满足时,第三层次的社交需求就会逐渐变强烈。

    从2018年开始,社交类APP可以说呈井喷式增长。

    据七麦数据对社交类APP Top500研究显示(iOS端,取数周期为近一年),2008年至2015年间,社交类APP总上线153款产品。而2018一年就有159款社交类APP诞生。2019年前两月,APP Store已经新上架53款社交类APP。

    今年阿里上线了「唱鸭」、腾讯上线「绿洲」、百度上线「听筒」、yy推出「追吖」、陌陌推出「zao」、字节跳动推出「多闪」......互联网公司逐渐成为APP工厂,模块矩阵正在被APP矩阵所取代。

    社交产品的火爆,正是反映了当代人群对社交的强烈需求。

    从2019年开始,由社交带来的短视频、新闻资讯和移动电商领域的攀升非常明显,“社交+裂变”的营销手段使得用户粘性增强,“社交+电商”直接缩短了商业化变现的路径.

    不管是基于拼团内核的拼多多,基于内容内核的小红书,还是多内核综合型的淘宝等,各家电商平台都增强了内容和社交属性,运用“社交”深度融合各类场景提升变现进入白热化时期。

    各品牌的营销活动都舍去了原本单一的对象,采用了更多重裂变的玩法,“分享助力”、“拼团”、“砍价”等活动都是将群体社交引入其中的裂变手段。再加上如今智能穿戴产品带来的科技潮,解放双手之后会更加追求人与人的互动。

    未来的社交需求还将进一步提升消费变现。

    02

    作为社交领域的霸主,腾讯一直聚焦于更年轻的用户群体。前不久腾讯QQ便与高通宣布达成合作,推出了儿童手表版QQ,为“10后”带来定制的QQ服务,进一步打通儿童手表领域的社交。

    儿童手表最初的兴起是为了安全考虑,主打的产品卖点都偏向于通讯与GPS定位,功能的设计更贴合家长的需求,真正消费对象其实是家长。但随着儿童接触社交媒体和智能产品的年龄越来越低,儿童圈内的社交需求开始被挖掘。

    近期小天才电话手表又一次引起了社会关注,许多媒体围绕“儿童社交”讨论起了小天才的营销策略。作为2019年Q1智能手表销量榜上第三位的小天才(imoo),在青少年群体中有着不能忽视的存在感,它在中小学生社交圈的地位不亚于iphone在苹果迷心里的地位。

    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发布

    2019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表出货数据

    小天才电话手表能杀出重围的原因不仅因为它足够的创新能力和过硬的品质,更因为它封闭的交友圈设定——只支持本品牌的用户互相加好友。再加上小天才的用户基数庞大,在中小学生群体中就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社交圈。

    谁的好友多、步数多,谁就更厉害,在手表上发动态、点赞、晒步数......儿童手表就是中小学生圈子里的微信,其社交属性越来越明显。

    在密集投放的广告中,除了突出通讯防水功能之外,如“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你也有,我也有,大家都是好朋友。”、“有小天才,就有好朋友!”等广告语也正是在传达交友的概念。

    社交产品连接着人与人,人的群体中存在从众和排外心理,就会产生“我们有,你没有,那么你就无法加入到我们的圈子里”的现象,当社交产品进入一个圈层,卖的就是一张“入场券”。

    家长们看到自家的孩子因为没有手表交友受阻时,往往都会妥协选择购买,这就是小孩对家长的反向作用。

    年轻用户能让产品更快增长,商家们早已经将目光瞄向了更年轻的一代,当产品迅速抢占了这批群体的心智,对产品未来的发展将有极大影响。

    社交是社会的刚需。各家互联网企业不断尝试更多的产品来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而5G时代也将带来全新的互联网生态,对于智能穿戴产品来说是一个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