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中国的互联网经济为消费增长带来了很大的突破。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 2018 年底,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 31 万亿元,占 GDP 的 1/3。数字经济为传统产业升级、消费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同时也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了新动能。电商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服务能力拓展,带动了农村生产及消费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至六线市场,包含 304 个地级市,2629 个县区,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据腾讯发布的《2018 年三四线城市用户内容消费报告》显示:截至 2018 年6月,中国移动网民规模接近 8 亿,其中三、四线城市移动网民占比高达55%,用户增速较快,成为移动互联网新增流量的主要来源。第 4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8年 12月,中国农村网民规模为 2.22亿,占整体网民的 26.7%。三四线富裕的家庭用户、小镇青年、网购新用户,成为低线市场争夺的主要对象。
三至六线市场,是目前最受关注的增量市场。大数据分析发现:2019 上半年,低线城市线上消费的件单价超过一二线城市,代表着不同消费阶段的消费分层趋势更明显了,低线市场在家庭硬件、快时尚等方面的购买力增强,品质消费出现新机遇;低线城市的消费结构与一二线越来越像,在鞋靴、家具、珠宝、家电、汽车后等品类,低线城市的市场容量已超过一二线;低线市场的消费主体,小镇青年、网购中老年代表了完全不同的消费风格,小城的生活潮流、丰富的长尾市场也将为品牌成长带来新机遇。
1、件单价超过一二线,品质消费新机遇
一二线城市是品质消费的先导者,随着一二线城市生活硬件购置接近饱和,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进入品质消费的软性领域,体现为旅行、服务、珠宝、生鲜、饮品等品类的消费增长。
近 3 年, 低线城市开始大步伐追随一二线城市品质消费的潮流。从每件单品的平均单价来看,三至六线地区在 2017下半年已经超过一二线,2019上半年再次出现了大幅度增长。
通过品类分析发现,低线城市在家具、家电、服饰鞋履、厨具、医药保健等品类线上消费的件单价要高于一二线城市。实际上,通过网络接入及媒体传播,低线城市的消费者了解到城市丰富的商品和生活方式,但是线下的商业环境却与一二线存在很大的差距,商业环境差异与信息均衡引起的消费需求不匹配,所以在低线市场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结果是,越是追求品质消费,越要依赖线上渠道才能实现。
2、多品类市场容量超过一二线,消费结构升级机遇
2018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 1.37万亿元,同比增长30.4%。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消费支出增长均快于城镇居民。在较发达地区的农村居民,其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倍差已显著减小。收入增长拉动了消费需求的提升,但低线市场的供应链建设和销售场景尚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电商为城乡商品流通的效率提升与结构变化提供了重要动力。近 3年,低线市场消费结构快速向一二线城市靠拢,这种速度是线下零售业做不到的。
对比 2017年,2019年低线城市与一二线的消费结构差异正在缩小。
带电类商品如家电手机数码的销量占比趋于一致;得益于物流便利,一二线地区在食品酒类生鲜上的线上销量占比更高,低线城市在美妆服饰箱包等品类的线上销量占比更高。另外,低线地区在保健品、图书、运动户外、汽车等提升生活品质等品类上的销量占比增长明显。
从市场容量来看,三至六线市场在鞋靴、家具、珠宝首饰、家电、汽车、母婴、手机品类的销量占比超过 50%,市场容量超过了一二线城市。目前,三至六线是移动互联网新用户增长的主要来源,信息经济的发展将改变发达城市的地缘优势,增加三至六线地区年轻人口的回流。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实践、低线城市的人口优势、线上消费新用户增长、生活改善追求带来的消费需求等因素,共同推动低线地区成为最具价值的线上增量市场。
3、丰富的长尾市场,品牌发展新机遇
在消费决策的过程中,关键因素是选品牌还是选商品?数据显示,低线市场的品牌集中度平均值 58.6%,一二线市场的品牌集中度平均值 63.2%。一二线城市消费者的品牌选择感较强,TOP大牌市场地位稳固,市场的竞争度有限。对比之下,低线市场消费者还处于品牌认知阶段,除了食品、纸品、家电之外,品牌集中度都低于一二线,市场的开放度、竞争度较强,给品牌提供了宽阔的发展空间,也为新品牌、新品类成长提供了可能性。
低线市场的厨具、家装建材、汽车用品等品类的品牌集中度低于 50%,存在丰富的长尾市场,非常有利于国产品牌、新品牌及创新、创业型品牌成长。
4、切合消费主体特征,创新营销新机遇
低线市场的活力首先来自于“小镇青年”们触网广度和深度的提升,第4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8年12月,中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22亿,占整体网民的26.7%,年增长率6.2%。在数字经济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面临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经济环境。
数据显示,低线市场增长最快的是16-35岁年轻用户。在电商快速发展之前,低线城市的年轻人想要提升收入,必须前往薪资水平较高的发达地区。电商崛起之后,人们在三四线城市甚至县城里都能经营网店,从事新型农业或生产型企业,创意、创新型生产也能获得广大市场,中小企业及个体户的销路获得极大地拓宽。劳动力市场也打破了地域限制,年轻人可以留在家乡或者选个舒适的小城,通过自身努力提高收入,带动消费需求也日益旺盛。
受消费习惯影响,近3年,低线市场50元以下订单量增长最高,是吸引新用户、社交分享、主动营销效果较好的价格段。
近几年,社交属性较强的分享助推型消费在低线市场走红。低线市场拼购、秒杀等订单量占比更高,中老年人拼购订单量占比更高。从用户属性上看,拼购、秒杀等形式更适合中老年占比较高的底线地区。

5、低线城市买走了70%的高档T恤,小城生活潮流机遇
2015年,我国的名义人均GDP就已突破了8000美元这一国际公认的消费升级拐点,2018年进入了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与国际惯例相符,随着收入的增长,我国的消费结构也呈现出基本需求消费下降,改善型消费占比增长的趋势。
2019上半年,三至六线消费者购买了超过7成200元以上的T恤,超过6成的65寸电视、十字门冰箱、滚筒洗衣机,美容仪、智能手表的销量与一二线市场基本相当,在葡萄酒、进口牛奶等方面的销量比一二线城市明显降低。低线市场的消费升级目前处于服饰、家庭硬件等方面的消费,生活品味消费仍集中在一线、新一线及二线城市。
形象消费是小城的生活潮流的一个重要表现。除了服饰鞋靴,三至六线城市也是美妆护肤品类一个重要市场。从人口基数还是区域面积都最大的三四线市场,也是化妆品销售重地。电商在化妆品品牌向低线市场拓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从欧莱雅集团发布的数据来看,三四线市场不仅撑起了高端大牌,而且对精华、眼霜等功效型产品需求在增加。欧莱雅电商业务增长实际上也与低线市场的发展相辅相成。电商让品牌更高效、更直接地与消费者沟通,也更深更远地将业务覆盖到还未开设专柜的低线城市。例如,基于电商渠道,YSL美妆品牌2018年有48%的销售来自于非专柜城市。数据显示,护肤品类的市场渗透率最高,香水彩妆、男士护肤、美妆工具等品类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运营 : 时刻传播
资料来源 : 京东大数据研究院
版权归原著作团队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
协会秘书处
☎ 0755-82949326
✉ members @ewatch.cn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求,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