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的灵魂 为“深圳制造”插上翅膀

  • 行业动态
  • 2005-06-07
  •     深圳飞亚达公司副总经理李北,至今仍对上个月成功举办国际设计高峰论坛留有回味。让他甚为欣慰的是,论坛请来了像克拉尼这样的世界一流的设计大师的参与和支持,并且达成了飞亚达与这位世界顶级大师的合作的初步的动意。
        如果将20世纪的国际设计大师排个名次的话,克拉尼已被排列在前50名之内,这50名中其中也包括一连串更伟大的名字,比如西班牙建筑天才高迪、德国现代设计大师包豪斯这样的先驱者。他们中的大多数已做古人,而年近80岁的克拉尼一如一部半个世纪的现代设计史,他与他的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设计皆成经典,比如他设计的世界上第一辆单体构造的宝马跑车,比如佳能EOS1相机。
        当飞亚达首席设计师孙磊听说克拉尼的到来,反应之强烈也让身边的人大吃一惊。作为十几年前的一位工业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克拉尼在他们的心目中已非偶像一词可以概括。“简直是神!”所以,他不辞辛苦,早晨七点,亲自前往香港机场迎接大师。看到孙磊的反应,身边众人更直观地了解到克拉尼的价值。
        当然,对于一个城市,一个大师或一次论坛可能都改变不了什么,但它起码再一次借大师的光环将工业设计拉入公众的视线。在这个城市,在平面设计已得到足够多重视和认知之后,人们或许应该将更多的注目转向工业设计。设计之重,乃重在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是产品的灵魂
        如今,专业人士更愿意将所谓的工业设计称为产品设计,因为工业设计是一个太宽泛的概念,也有人说,这个名词压根就翻译错了。
    今年凭借W1笔记本电脑获得iF金奖的华硕设计师萧铭楷,对IT产品的工业设计趋势描述如下:如果说功能配置是产品的躯体,工业设计则是产品的灵魂。
        更能够说明问题的是数字:美国工业设计协会测算,工业品外观每投入1美元,即可带来1500美元的收益。产品设计界,设计师言必称美国苹果。在此,苹果意味着设计上难以超越的高度,意味着精典。从苹果今天横扫全球的MP3播放器——iPodMini前卫的新潮外观设计,到新型iMac一体机开创的整合电脑新纪元,苹果用自己一次又一次让人望其项背的成功,完美地诠释了产品设计的重要性。
        公司CEO直接参与旗下产品设计环节的工作,这种现象也许只能在苹果公司被看到。当不少厂商正在绞尽脑汁抄苹果的设计时,苹果已经拿出更为时尚、更为优秀的产品,将对手远远甩在后面。在这样一个高科技产品日常化的时代,标新立异的产品设计造就了苹果今天的一切。
        我们再将时空拉近,在亚洲,韩国成为继日本之后凌空出世的设计大国。上世纪80年代,韩国甚至提出“设计救国”的口号。三星集团总裁李健熙多年前说过一句:“21世纪企业经营的最后决胜关键,就在设计!”正是出于这样的理念支撑,韩国三星在短短十年内成长为国际化大品牌。
        2004年年底,美国《商业周刊》就以《三星设计》(SAMSUNG DESIGN)为封面故事。“除了日本企业之外,三星是亚洲第一家能够善用设计力量,成功跻身世界第一流企业的。”这篇报导如此形容。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以三星为榜样:让设计带动品牌起飞。海尔、联想、TCL、明基,成绩卓越。今年,在世界权威的德国汉诺威“iF设计大奖”(iF Design Award 2005),首次有中国人获得最高荣誉的大奖,台湾的华硕凭借W1N笔记本电脑获得“iF金奖”,成为中国设计界50年来的突破。
        谁在深圳起舞
        早在1995年,深圳设立工业设计“市长杯”以提携工业设计的发展,三年一届,到2004年已是第三届。历届市长杯的评选中,工业设计作品不仅数量少,风采也被平面设计作品远远盖过。屈指可数的几十家工业设计公司无力撑起深圳设计的一片天。由专业设计公司向企业提供设计创新的社会化服务,是工业设计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几乎在一夜之间,深圳专业工业设计公司从各个角落冒了出来。据不完全统计,大大小小工业设计公司在千家以上,而在2000年,这个数字也只有两位数。
       “深圳乃至珠三角地区业已成为中国工业设计的实验场所。”深圳大学工业设计系系主任李亦文教授对当前深圳的工业设计前景非常乐观。
    李亦文教授早在1987年就从英国中央设计学院学成归来,成为当时国内第一位在国外获得工业设计硕士学位的归国学子。他当时选择了年轻的深圳大学,筹建深大的工业设计专业。18年来,李亦文目睹现代工业设计在深圳乃至中国的发展流变,成为深圳工业设计最贴近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我们几乎是深圳第一批设计师。”由于早期深圳的企业结构多限于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性质,设计专业学生难有出路,于是学院不得不提出培养老板型设计师的办学思路。
        而这两年来,深圳工业设计师的身价不断攀升,已经成为深圳职场新贵。猎头公司分析,未来十年,工业设计师身价还将不断攀升。
    “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工业设计是振兴企业的手段。”李教授说,这一趋势在中国加入WTO后表现得尤为明显,特别是中小企业,他们意识到不开发原创设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企业不会有生路。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的活跃程度将会带来工业设计的兴盛。
        不久前,李教授和学生为一家电子公司产品做了产品外观设计,每一项设计都申请了专利,结果使得这一产品在市场上价格比同类产品高出40%,订单源源不断。市场让企业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原创设计的力量。
        高端在哪里
        成熟的设计一定脱胎于成熟的制造业。在中国最庞大的制造业基地深圳,正在催生最庞大的设计队伍。
    雷骏设计公司正是这其中的一员。一年前,几位在设计界打拼的年轻人合伙组成了这间公司,主打电子消费产品的设计。十几个人的公司,中等的规模,有着相对稳定的市场,几位合伙人还不到三十岁。这样的公司在深圳极具范本意义。公司负责人王先生告诉记者,一年之中,他们看到身边不断有设计公司诞生,也不断有公司倒下。大量的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跨入工业设计的门槛,市场利润不断摊薄,看起来从业人员众多,但仍然人才稀缺——好的设计师一将难求。
        一个好的设计师需要时间的历炼,经验的累积,而现在,一些刚毕业两三年的年轻人也开始自创公司抢滩市场,价格竞争开始显现无序迹象。所有这些,与平面设计产业这些年在深圳的发展轨迹如出一辙。
        业界人士介绍,尽管深圳设计目前仍占具国内设计的领先地位,但真正的高端设计并不在深圳。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公司一般都会将设计机构设置于北京、上海。
        在董瑞丰看来,没有汽车设计的深圳设计,肯定不占具高端。
        “我是为汽车而生的。”身为一个天才的汽车设计师,董先生决意不会在深圳久留。因为,深圳没有汽车工业。
    上世纪80年代初,董瑞丰大学毕业后进入长春一汽工作,不久被派往德国奥迪汽车设计中心研修,后被奥迪公司返聘,工作多年,参与了奥迪A6、A4、帕萨特的造型设计全过程,TT跑车的造型设计取自董瑞丰先生的创意。1994年,董瑞丰被一汽委派到韩国大宇汽车设计中心工作了两年,他亲自参与设计了大宇“蓝龙”、“旅行家”、“曼帝斯”轿车,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董瑞丰独特的汽车设计经历,使他成为中国汽车设计的一代名师。然而,在拿来主义为主导的中国汽车产业中,董瑞丰能做的只是将别人的汽车设计修修改改。1997年,董瑞丰来到深圳,成立了自己的工业设计制造公司,“美的”、“长虹”、“海尔”、“TCL”等名牌产品的很多外观造型均出自董瑞丰先生之手,并申报了多项专利。
        “TCL90%的电视机都是我设计的。”产品设计为董瑞丰带来了丰富财富,但并没有让他快乐起来,汽车才是他真正的梦。到了2005年,这个梦想似乎突然变得更接近现实:目前,董瑞丰正带领一个团队开发一个中国完全自主产权的民族品牌的轿车,“这个项目将谱写中国汽车自主开发民族品牌的新篇章。”在这个项目世界范围内的竞标中,董瑞丰力挫群雄,激发起他积蓄多年的对汽车的激情。
        中国的汽车设计似乎终于有了要走出“设计改进”的迹象,为此,董瑞丰等待了太长的时间。
        大师在哪里
        克拉尼的到来,让我们认识了真正的设计大师,而我们自己的大师在哪里?
        相对于平面设计领域名人层出的现实,产品设计师的成名似乎困难得多。他们藏在产品的背后,不为人知。李亦文教授认为,任何产品的背后都是一个团体的智慧,很难说是哪一个人的创造。一个设计的成形将涉及到技术、制造等多个环节,远比平面设计的达成复杂数倍。更何况,生成大师的气候尚未具必。
        大师在哪里?对于启蒙时期的中国工业设计,这样的呼唤似乎为时过早。“一切的发展都需过程,就像我们期待设计大师的出现,工业设计大师一定是出现在成熟的设计文化中,中国的设计时代也许尚未到来,但似乎指日可待。”李亦文教授这样说。
        不过,大师之梦已在萌动。比如,飞亚达一心渴望推出飞亚达自己的名设计师。十几年间,孙磊成长为中国钟表设计的一代翘楚,他不仅设计出中国第一款航天专用表被杨利伟带上太空,还有三件作品入围2003年德国汉诺威iF设计比赛,成为当时首位入围这项比赛的中国设计师。不久前,他的一款设计已被瑞士一家钟表公司采用并投入生产。
        “优秀的设计和设计师带来的附加值是不可想象的。”李北说,飞亚达还有一个设想,将现有的设计部门发展成独立设计机构,不仅设计钟表,更有可能开拓其它生活用品甚至奢侈品的设计和开发。
    一切迹象表明,中国的设计正在积聚自身的爆发力,“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的转型刚刚启动,在这场大戏中,深圳应该获得更大的“戏份”。
        历史正走在这样的节点上,正需要设计为“深圳制造”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