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趣】月亮与中国时间

  • 行业动态
  • 2021-06-01
  • 5月26日,全球迎来一次罕见的月全食。此次月全食恰逢年度最大满月, “超级月亮”和“月全食”同时在夜空上演,因此被称为“超级月全食”。许多人都为能亲眼目睹这一绝美壮观的天文现象而兴奋不已。其实,月全食和超级月亮都不算是罕见的天文现象,但两者合体就实属难得了。

    中国科学院天文科普联盟、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得利钟表集团等多个单位在东莞开设直播活动,与北京、上海、南京、东莞等9个城市共同联动,通过镜头向全国观众科普这一场难得一见的天文奇象,也跟大家一起探讨和思考月亮与时间的关系。

    其实,从古代起,中国诗人就特别喜欢描写月亮,可以说无月不成诗。在古典诗词中,月亮除了是个物象,还是个意象,它可以与时间画上等号。

    如唐代文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月亮是永恒不变的,千年前人们这样看它,千年后照样这样看它。

    通过月亮这个物象,我们似乎可以把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串联起来。一代又一代人看月亮、写月亮,所谓“千里共婵娟”,当我们抬头看月亮时,每个人的时空都是融会的。

    月亮是永恒不变的,但众所周知,月亮的东升西落、朔望盈亏,变化都是有规律的。很早以前就被人们用来作为编制历法的依据,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阴历与农历。

    在我们的历法常识中,阴历和农历这对好朋友一直都是模糊的,很多时候人们会把阴历称为农历,有时候则会把农历叫为阴历,但他们是一样的吗?

    阴历和农历并不是一回事,它们还是存在很大差别的。阴历是根据月亮的盈亏周期制定的历法,因为月亮也叫太阴,所以阴历也被称为太阴历。纯粹意义上的阴历是严格按照月相周期所产生的一种历法,这种历法在一些文明古国的上古时代大多使用过,目前阿拉伯国家使用的伊斯兰历就属于阴历。

    但农历是属于阴阳合历,也称为太阴太阳历,把回归年和朔望月并列做为编制历法的基本周期。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适应农业生产需要,在制定历法时,严格地按照朔望月周期确定月的长度,兼顾寒暑交替,四季轮回,使得阴历年的长度与回归年的长度相近。

    阴历和农历流传至今,不仅仅是天文历法,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依托阴历与农历,人们的生活和农事才能和谐统一,春耕秋收,井井有条,即便是到今天仍无时无刻在影响着我们。

    ▼戳视频,1分30秒带你看月全食邂逅超级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