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趣】中国的 “七曜记日法”与“星期”

  • 行业动态
  • 2021-06-29
  • 如今我们在一些古装剧、仙侠背景设定的中日游戏中,会经常看到一些与五行八卦有关的内容,其中五行即为金木水火土,但如果是代表行星的话也称他们为五纬,在古代时,金木水火土与日、月又合称为七曜。

    七曜,也称之为七政,七纬,七耀,分别是指日(太阳)、月(太阴)与金(太白)、木(岁星)、水(辰星)、火(荧惑)、土(填星、镇星)五大行星。这些说法在我们日常看到的各种文学作品中并不少见。

    而若是接触过日本文化的会知道日本的星期说法是使用了七曜历,即为:

    日曜日==星期日

    月曜日==星期一

    火曜日==星期二

    水曜日==星期三

    木曜日==星期四

    金曜日==星期五

    土曜日==星期六

    七曜历认为金木水火土日月一个周期,一日一曜,称之为某曜日。据说这种七曜记日法,最初是由中国传入日本的。

    早在夏商时期中国便有七曜说法,但中国最初并没有使用七曜作为时间单位,主要用作指日、月及五大行星等七个主要星体,是当时占卜观察天文星象的重要组织成份。在诗词中亦有表现:唐代李白的《大猎赋并序》中道:“文章森乎七曜兮,制作参乎两仪,括众妙而为师。”而《晋书·卷十一·志第一》中为:“然则三皇迈德,七曜顺轨,日月无簿蚀之变,星辰靡错乱之妖。”

    中国自古便有七曜用法,却没有用它来代表时间,那么日本的七曜历又是如何从中国传入的呢?

    追溯起来七曜为一周的历法观念即星期最早是出现在古巴比伦文明中,古巴比伦人首先使用七天为一周的时间单位,后来犹太人把它传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传到罗马,公元3世纪以后,就广泛地传播到欧洲各国。伊斯兰教、基督教均按照有以星期为单位进行的宗教礼拜活动。如今世界通行的星期制是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321年3月7日正式确立的。

    在八世纪时“七曜纪日”由摩尼教传入中国。后由北天竺沙门不空三藏法师译有《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在此经中就有七曜日的名称,这些名称均为康居语的音译。后来《宿耀经》通过平安时代的唐朝留学生空海传入日本,并成为日本宿耀占星术或密教占星术的重要经典,也作为了沿用了中国以七曜为一周每日的称谓。

    再看中国,我国古代历法将二十八宿按日、月、火、水、木、金、土的次序排列,七日为一周期周而复始,西洋历法中的“七日为一周”,跟我国的“七曜”说法正好对应。但由于西方国家七日一制的称呼多带宗教色彩。如基督教徒做礼拜这一天,叫“礼拜日”,七天称“一个礼拜”,所以这种计时观念传入中国流行之后,在民国1907 年时中国最终确定以星期休息制度代替旬休制度,不称礼拜而称星期。但我们如今仍然可以看到这些文化的影响,比如广东话(广州话)、吴语和闽南话口语也以“礼拜一”、“礼拜二”…方式称呼星期,星期日则称为“礼拜日”,简称“礼拜”。闽南话口语并使用如“拜一”的简称。


    运营 × 时刻传播

    来源 ×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

    协会秘书处

    ☎  0755-82949326

    ✉  members @ewatc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