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趣】十二时辰与十二生肖的渊源

  • 行业动态
  • 2021-07-12
  • 在之前的品趣栏目“中国古今时刻”中,我们曾聊到过十二时辰划分,为方便计时人们将一个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将这再往泛里讲,又可以从这十二时辰的角度来解说地支和生肖的配属关系,也就是十二生肖的排序的产生。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将之与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合而谓之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在传统纪年、纪时里我们可以常常看到这些的身影。当然,在我们的钟表品牌设计中,十二生肖同样是一个广受海内外钟爱的中国古典元素。

    关于十二生肖的排序说法,我们从小听到大就是什么猫托老鼠报名,结果老鼠忘了,从此猫见老鼠就寻仇。原本推牛为首,老鼠偷偷爬上牛背占先机诸如此类的充满魔幻故事性的说法,当然这种就是图个一乐~

    而清代有一人采用了动物习性的说法来解释,刘献延《广阳杂记》引李长卿《松霞馆赘言》:

    子何以属鼠也?曰:天开于子,不耗则其气不开。鼠,耗虫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属鼠。地辟于丑,而牛则开地之物也,故丑属牛。人生于寅,有生则有杀。杀人者,虎也,又,寅者,畏也。可畏莫若虎,故寅属虎。卯者,日出之候。日本离体,而中含太阴玉兔之精,故卯属兔。辰者,三月之卦,正群龙行雨之时,故辰属龙。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又,巳时蛇不上道,故属蛇。午者,阳极而一阴甫生。马者,至健而不离地,阴类也,故午属马。羊啃未时之草而苗,故未属羊。申时,日落而猿啼,且申臂也,譬之气数,将乱则狂作横行,故申属猴。酉者,月出之时,月本坎体,而中含太阳金鸡之精,故酉属鸡。戌时方夜,而犬则司夜之物也,故戌属犬。亥者,天地混沌之时,如百果含生意于核中,猪则饮食之外无一所知,故亥属猪。

    说人话就是: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夜间11点至次日凌晨1点,属子时,正是老鼠趁夜深人静,频繁活动之时,故称“子鼠”。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凌晨1点至3点,属丑时。牛习惯夜间吃草,农家常在深夜起来挑灯喂牛,故称“丑牛”。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凌晨3点至5点,属寅时。此时昼伏夜行的老虎最凶猛,古人常会在此时听到虎啸声,故称“寅虎”。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清晨5点至7点,属卯时。天刚亮,兔子出窝,喜欢吃带有晨露的青草,故称“卯兔”。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早晨7点至9点,属辰时。此时一般容易起雾,传说龙喜腾云驾雾,又值旭日东升,蒸蒸日上,故称“辰龙”。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上午9点至11时,属巳时。大雾散去,艳阳高照,蛇类出洞觅食,故称“巳蛇”。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中午11点至午后1点,属午时。古时野马未被人类驯服,每当午时,四处奔跑嘶鸣,故称“午马”。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午后1点至3点,属未时。有的地方管此时为“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时候,故称“未羊”。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下午3点至5点,属申时。太阳偏西了,猴子喜在此时啼叫,故称“申猴”。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下午5点至7点,属酉时。太阳落山了,鸡在窝前打转,故称“酉鸡”。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傍晚7点至9点,属戌时。人劳碌一天,闩门准备休息了。狗卧门前守护,一有动静,就汪汪大叫,故称“戌狗”。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夜间9点至11点,属亥时。夜深人静,能听见猪拱槽的声音,故称“亥猪”。

    当然学术界对此种说法也还持有异议,但这种定义应该是目前最为大家所理解的十二生肖排序的由来了。

    而还有另一说法是受当时社会文化条件的影响,普通百姓平均文化程度都不高,用身边熟知的十二种动物来相配十二地支,更通俗易懂和简单方便——“古人当时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所包含的“天人同类”的思维方式,把十二种动物与人的出生年份对应在一起,使时间具有了与人相类似的灵性。按古人的思维逻辑,如果把动物与人相对应,而人又与天象是相感应的,那么,十二生肖与代表时间之一的干支纪年也就可以互相感应了。(来源:文博圈)"...

    不管是哪种说法更为正确,这些都显示了古人对日月运行、昼夜消长这样时间观念认识的程度逐步深化的过程,对我们的中国文化来说拥有着独特的意义并且延续至今。


    运营 × 时刻传播

    来源 ×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

    协会秘书处

    ☎  0755-82949326

    ✉  members @ewatch.cn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求,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