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后,就到了所谓的“三伏天”。上周21日的中伏刚刚过去,22日便迎来了大暑,这两个凑一块那便意味着,吃冰棒的时候来了!要注意防暑降温了!
“伏”是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以前五行家将春、夏、秋、冬四季冠以木、火、土、金、水,一年五季春、夏、长夏、秋、冬,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但是由夏到秋就不一样了,而是成了火克金,金不敢出来。就要潜伏一段时间,“潜伏”就是“伏”的本义。每年的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就会出现三伏天,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造成三伏天湿度高原因是,三伏天吹东南风,而东南方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空气潮湿,风的潮湿造成了三伏天湿度大。三伏天”高温、高湿”是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北方地区则是“高温、干燥”。
若要拿中国的计时方式算,三伏天的具体日期是由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
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从初伏到中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也是 10天;但中伏则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这取决于每年夏至节气后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日期的迟早(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
庚日是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
如庚子、庚寅、庚辰、庚午……
比如今年的夏至是6月21日,为庚子日,第二个庚日是7月1日的庚戌,第三个庚日为7月11日的庚申,那么7月11日就是初伏开始。以此类推2021年的三伏日期便是:
初伏: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
中伏: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
末伏: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
中伏,是“三伏”中的第二伏,即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始,至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这段时间。今年的8月7日为立秋,夏至与立秋之间一共出现了5个庚日,所以今年的中伏就长达20天。
一般说来,“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而且还接着大暑,高温和暴雨就是固定套餐了。不过这种理论上的算法还是要和当地的地形、位置、气象等紧密结合,各地全年中的极端最高气温也不一定出现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但整体来看,“三伏天”确实是盛夏酷暑的时候,气温高且潮湿闷热,各类健康问题就接踵而来,暑热暑湿就成了我们需要防范的重点。
三伏天防暑方式各地的风俗不尽相同,而对于“一年三季”的广东来说,降温解暑简直就是家常便饭,清补凉、艾灸,还有各种清热解毒的老火靓汤,解暑的花样都有千种,如果还想更“下火”的话,不妨再来一杯老滋味续命水——广东凉茶~
运营 × 时刻传播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