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就是立秋了,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天第一个节气。忽而惊觉,今年已过了一半有余。
立秋至,却不意味着酷热天气就此结束。通常每年的“七下八上”(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是全国多数地区的最热时段。民间有言,“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
“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
清代《清嘉录》也有言:“自是(立秋)以后,或有时仍酷热不可耐者,谓之秋老虎。”从前,人们将立秋之后的炎热天气,称为秋老虎。如果现今仍以立秋作为界定秋老虎的时间节点,那么立秋时节南方几乎遍地是“老虎”。即使在北方,冷空气也只能偶尔做一次“打虎英雄”。
人们往往会有这样的感触,春暖之后没多久,炎热的天气便尾随而至。但长夏之后,秋凉却是缓缓地甚至“偷偷地”降临。可谓轰然入夏,悠然入秋。
那么立秋节气设立的意义在哪里?古人将立秋时节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这主要和中国传统季节划分的标准有重要关系,中国的传统四季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始点,以“二分”(春分、秋分)及“二至”(夏至、冬至)作为四季的中点进行划分。
每一季度太阳在黄道上都运行90°,到了立秋这天太阳正好到达黄经135°,因此古人设立的立秋节气来表示入秋,但是这种划分方法更偏重天文意义,和现在人们常说的天气层面的秋季有所不同。
宋诗云:“一叶落而天下知秋。” 不同于古时人们通过看物候判断秋天的脚步,如今更多的则通过数据来表示。气象学家张宝堃结合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给出了入秋的标准:炎热过后,五天的平均气温稳定在22度以下时,就算进入了秋季,低于10度时秋季结束,这个标准至今仍在气象业务中延用,称为候温法。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地方有所差异。全国各地入秋的时间也各不相同,但总体上的规律还是“北方入秋早,南方入秋晚”。
运营 × 时刻传播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