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钟表业领袖,香港钟表业钜子,有「钟表大王」之誉的孙秉枢博士(1925 – 2021)已于2021年11月28日辞世,享年96岁。孙秉枢从事钟表业60多年,一直推动着钟表行业发展,贡献良多。
他的一生,历经几种不同社会制度的风雨洗礼,在钟表业几十载风云,从岌岌无名到巨子领袖,他的“身体内流着钟表的血”,他的故事是钟表的故事,更是一部中国乃至亚洲钟表业的发展侧记。
孙秉枢是香港钟表业总会永远名誉会长,亦为“亚洲钟表工商业促进研讨会 (亚研会) ”联合创始人。作为早期瑞士雷达表、芝柏表的香港及东南亚代理,成绩斐然。于 1962 年把日本西铁城表成功引入香港以至大中华区市场,迄今已近六十载。历任新达有限公司主席、新达贸易有限公司主席、锦新置业有限公司董事、新加坡新豪私人有限公司主席,香港太平洋行有限公司副主席等。
炮火中负笈求学
1925年,孙秉枢生于香港,祖籍广东东莞, 在香港度过了童年、少年时光,聪颖早慧的他比同龄人更早地接受中小学教育,以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
当时,对“香港仔”们来说,当地最好的高等学府就是已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声望的香港大学。但颇具远见的父亲却主张他走出“殖民地” 香港,去中国内地接受大学教育。勤奋聪慧的孙秉枢不负父望,顺利考取了上海沪江大学(今华东理工大学前身)商学系。
1941年,年仅16岁的孙秉枢只身来到上海, 在这个充满炮火与动荡的时代,在生命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迎来了自己的大学生涯。
这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重要一年。学校刚开学不久,战火就已蔓延到沪上。沪江大学将校址迁离杨树浦(今杨浦)转至英租界上课。同年12月8日,日本军队占领了上海、天津等地的租界,并开始进攻香港。
位于上海租界的高校很快受到牵累,外籍教授们纷纷被日寇关入集中营囚禁,留学海外的中国教授等有识之士们陆续归国执教,这使得高校课堂的授课开始从原来的纯英文渐渐转为中英文并用,这也为孙秉枢日后的国语功底打下了深厚基础。
万幸的是,在南京伪政府的管理之下,接下来几年的日子尚算太平,孙秉枢得以顺利读完四年大学课程。
但此时已沦陷的香港正处在日本的肆虐统治之下,日圆军票成为香港唯一法定货币,灾难性通货膨胀爆发,经济、民生皆受摧残,与大陆的交通、通讯也陷入恶化。毕业前夕,孙秉枢不但被迫中断了与香港家人的联系,也失去了生活费来源。他不得不暂时寄住上海一位世交的朋友家,在一家饭店谋得会计一职,以半工读的方式同时维持学业和生计,每天下午五点下课后工作到九点钟打烊,这样“白天上课、晚上做工”的日子一直持续到毕业。
“大上海”洋场中锤炼成长
1945年,香港日治时期宣告结束,大学毕业的孙秉枢也正式踏上了社会职场,他的第一份工作仍然是会计。
此时的上海已从开埠之初发展衍变为一个真正的国际性大都市,西风大进,洋气蔓延, 各行各业的洋人高视阔步,跑马飞车。两租界之内洋风之烈,异国色彩之浓,令这里成了不折不扣的“大上海”。
日中战争前,上海的大中型百货公司增加到6家,均设立在南京路,其中以销售舶来品为中心的有先施、永安和大新等华侨资本的百货公司,均为历史悠久、享誉最隆的百货公司。孙秉枢所供职的正是其中的先施百货,他在此工作两年之后返港,又在香港(庄口)私人公司任职,公司专营中国及世界各地土产进出口贸易及易货贸易,产品包罗万象,从中国的花生油、猪鬃、粉丝、药材,到马来亚的树胶、 印度的蔴包以及价格适中的瑞士手表等,在这样的环境下,年轻的孙秉枢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各种产品和业务知识,迅速成长。
1951年,全国公私合营形势下,庄口私人公司生意结束。1954 年,孙秉枢考入香港“五 大英资洋行”之一的太平洋行工作,担任钟表部经理,开启了自己的钟表事业生涯。
仿佛是冥冥之中的注定,从杂货到钟表, 这也许是他天性中一向对美好事物孜孜追求的必然结果。他从此正式结缘钟表,专注于中国乃至整个东南亚钟表业的发展。
从“开路先驱”到行业翘楚
1954年,太平洋行早期最先代理经营的是瑞士雷达表、芝柏表,两者在当时的香港都还是籍籍无名的品牌,孙秉枢通过与零售渠道终端及厂家信誉良好、沟通充分及时的合作, 加上出色的品牌形象宣传包装技巧,生意迅速发展起来,名气大响。
到1962年,洋行的手表业务已经做得有声有色,获得了日本品牌西铁城(当时译作“星辰表”)的关注和合作邀请。由此,这个如今在中国几乎无人不晓的日本品牌,在孙秉枢的引入下,开始了在香港和东南亚市场最早的发展起步。在瑞士表称霸天下的60年代,几乎无人认识日本手表,最初生意起步之艰辛可想而知。
但孙秉枢坚信这是值得推荐给国人的好产品,他从媒体宣传入手,首先邀请了包括西报《南华时报》 在内的五家香港中文报媒及新加坡主流报媒《海峡时报》的参观团赴日参观西铁城表厂,同时顺道游览日本。
这在今天很寻常的公关手法,在当时的钟表业却是极其新鲜的破天荒之举,在日本表厂“一 条龙”式的装配生产线上,元件、机心、表带等各岗位分工组装的景观,与瑞士表迥然不同的制表方式,给参观媒体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为接下来的消费者及买家们带来了重要信心。
后来,在菲律宾举行的一次店家座谈会上, 也有人对为什么要卖“日本货”表达了疑惑,孙秉枢用同样是“日本货”的尼康、佳能照相机的 比方风趣地回答了对方的问题,用“日本也能生产出有品质的手表”的坚定信念为大家打消顾虑。多年后,日本手表在亚洲市场的大举成功,充分证实了他最初的战略远见。
1967年,太平洋行被英国英之杰有限公司收购。孙秉枢除了负责管理钟表部业务外,还兼管汽车、日用消费品、家用电器等部门,旗下代理的著名汽车品牌有劳斯莱斯、丰田、积家(汽车)、万事达等。在新的公司人事环境和业务领域中, 他再次以出色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才华获得赏识提拔,职位由董事升至副主席,成为香港英资企业中做到董事会副主席职位的华人第一人。与此同时,他也没有放弃学术上的追求。1981年6月, 他以自己的市场学论文获授美国圣约翰大学颁发的“商业科学”博士荣誉头衔。
1985年之后,英之杰钟表部被孙秉枢的家族企业——新达有限公司整体收购。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此时已到退休年龄的他于是又展开了新 的“战斗”,在钟表的世界里勤耕不辍。近年,虽逐渐将钟表生意交予下一代打理,但孙秉枢退而不休,仍坚持工作及关心公益,出任孙秉枢童军基金名誉会长、卓能集团独立非执行董事、乐声电子独立非执行董事、东方表行独立非执行董事等。
▲1997年4月 , 香港工商专业联会副主席孙秉枢访京与前总理朱镕基 先生会谈
缘起深圳 “雷达”情深
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香港钟表工业发展过程,是孙秉枢自建国之后首次了解内地的一面重要窗口——从最初简陋的钟表装配小作坊,到 80 年代初香港钟表企业纷纷向离祖国大陆最近的深圳迁移转型,一时间,来自内地的淘金者们纷纷涌入这片等待开垦的处女地。而在当时内地员工被港人普遍轻视,他却敏锐地看到这些朴实年轻的务工者们其实勤劳聪明、渴求学习,愿意通过自己的学习、劳动得到更好的生活和人生……正是这种异于常人的胸怀和眼界令他更早地意识到, 祖国内地其实充满了生机和广阔的可能性,这成为不久之后他“率兵”进驻内地市场的最大的信心来源。而其中最令他骄傲和难忘的,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的那段经历。
1979 年底,孙秉枢开始着手准备将香港的雷达表和西铁城表引入中国内地。公司陆续在上海、 北京、广州、福州、泉州、沈阳等城市开设手表 陈列室和服务中心。陈列室以最时髦的装修呈现, 对当时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人们而言充满了新鲜感,吸引着大批参观市民,但尽管参观人潮如涌, 销售成绩却寥寥。在这种状况下,他迅速调整了心态,在无法实现盈利甚至“亏本”的情况下, 他着眼于长线发展,投入了大量广告,包括报纸及电视。
1980 年,位于上海南京路亨得利表行的第一间雷达表陈列室开幕,当天的《人民日报》上刊登了雷达表的半版广告,几乎在全市引起轰动。当时这则大幅广告引起了邓小平先生的好奇和关注,并为此特意询问上海市政府“什么时候我们也有瑞士表了?”
西铁城的营销后来也获得了同样的成功。1981年,西铁城表的身影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节目中,为新闻联播节目报时整整一年。而这种营销模式,后来被众多国内的钟表品牌争相模仿,已经是多年以后的事了。
▲ 2012年,孙秉枢前往深圳参加中国深圳国际钟表展第十届中国钟表高峰论坛
▲ 孙秉枢94岁生日,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会长及秘书长前往香港祝贺。代表“深圳时间有爱公益艺术基金”向孙秉枢先生赠送基金支持的自闭症小画家的作品
亚研会:“让钟表业薪火相传”
1971,台湾钟表市场开始活跃起来,与香港的钟表贸易也日益密切。同年,孙秉枢与台湾另一位德高望重的钟表业前辈杨伦祥先生及香港 钟表会的几位理事共同发起东南亚钟表联谊会, 首届在台北举办,此即亚洲钟表研讨会的前身。从这一年开始,这两位高瞻远瞩的创会元老一路合作无间,定期举办研讨会,聚首业内精英,集思广益,深入讨论交流,共同为推动整个亚洲钟表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地付出毕生心力。
联谊会于1975年举办第二届时改称“亚洲钟表工商业促进研讨会”(以下简称亚研会), 由三年一届改为每两年一届,举办地区由上一届大会结束时推选产生。90年代之后,中国大陆亦获邀开始加入到举办地中。经过各国历时四十年的心血浇灌,今天的亚研会已经从一个小小的联谊会发展成为亚洲区内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业内研讨会及行业盛事,研发创新工业技术, 促进同业交流,每届研讨分为工业、贸易与批发以及零售、零件几大组主题进行,切实增强和促进着亚洲区的行业合作和技术进步,增进彼此互相了解、工业联系甚至生意往来。如今亚洲经济发展成绩有目共睹,钟表制造与贸易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2012年10月举办的第19届亚研会上,“从业58年、创办亚研 41年”的孙秉枢获授“杰出贡献终身成就奖”,发表感言时他笑称自己“身体内留着钟表的血”,而谈及行业发展时则一再动情地表示时光易逝、“好好培养下一代,让钟表业薪火相传”的殷殷期盼。
▲在香港举行的 2012 年第 19 届亚洲钟表研讨会上, 孙秉枢获颁 “杰出贡献终身成就奖”
对于孙秉枢博士的离去,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深切哀悼:
运营 × 深圳市钟表与智能穿戴研究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
商务合作
协会秘书处
☎ 0755-82949326
✉ members @ewatch.cn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求,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