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过完十五才算年。明天就是元宵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都开始准备元宵与花灯来庆祝节日。
正月在古代算作农历的元月,古人又将夜晚称为“宵”,正月十五就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元宵在早期时只称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到了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而自古以来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并且这些习俗也很好的保留在了现在。
其中在大部分地区,元宵节习俗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灯”就是元宵节的主要特色。
最开始人们都是以表达祈福求安的愿望,后来慢慢地因为“灯”与“丁”有谐音,赏灯活动又包含了有“赏丁”,即“添丁”的意思。比如广东部分地区的元宵节规模较大,在晚间各家各户都会通过放烟花来庆祝和祈福,百花齐放宛如白昼。
就节期长短而言,据说古人从腊月就开始准备过年了,时间可以长达近一个月。
汉代元宵节为期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等到了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宣德四年、五年、八年,更还把假期增加到了二十天,彰显国家繁盛和歌舞升平之盛况,与春节相接肆意狂欢,热闹非凡,是民间最为热闹的节日,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
而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在如今快节奏与多样化的社会中,元宵节也已经缩短到了一天期限,但依然是十分受大家重视的节日,每逢这一天来临,南吃汤圆,北食元宵,星月与灯火起飞,人间共夜天一色!
运营 × 深圳市钟表与智能穿戴研究院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著作团队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
协会秘书处
☎ 0755-82949326
✉ members @ewatch.cn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求,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