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在往期品趣内容中,分享了许多时间单位,如如年、岁、月、宿、季、节、日、天、辰、时、小时、刻、更等,其中有关于岁的概念中,还能和木星扯上关系。
“岁”又名为“摄提”、“太岁”,在汉代,古人曾经用木星的位置来标定这一年与下一年的不同,在当时称木星为岁星或太岁,它既是星辰,也是中国民间奉祀的神祇之一。
古人观测日月星辰运行时发现,木星约需要十二年在黄道附近完成一个回转周期。所以沿着木星的运行轨迹把黄道带的星空分为十二等分,称为“十二星次”,用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等28宿中的十二星座来命名。
然后再根据木星运行在哪个星次来纪年,也就是“岁星纪年法”。岁星纪年的发明标志着最原始的历法出现,配合数字用来计算年岁。岁星纪年法相对来说要比“谷物纪年”精确得多。
而由于木星是岁星纪年由于岁星是逆时针由西向东的运行的,与我们熟知的十二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规定方向是相反的。
所以为了使用上更方便,古人便假想在岁星的正对面有一个顺时针运行的 “太岁”星体,并将两者的划分一一对应:玄枵(子)、星纪(丑)、析木(寅)、大火(卯)、寿星(辰)、鹑尾(巳)、鹑火(午)、鹑首(未)、实沈(申)、大梁(酉)、降娄(戌)、娵訾(亥),这就是“太岁纪年”。
岁星纪年可以对应一年之中的十二个月,也可对应一天之中的十二个时辰。当岁星和太岁的初始位置关系规定后,就可以从任何一年岁星的位置推出太岁所在的辰,因而就能以十二辰的顺序来纪年。
那据说在汉武帝之前,岁星纪年法是主要参考法则,但在西汉初年干支纪年法发展起来后就逐渐替代了岁星纪年法,岁星纪年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在少数文献如《左传》、《国语》中才能看到“岁在星纪”、“岁在析木”这样与之有关的句子。
运营 × 深圳市钟表与智能穿戴研究院
素材整合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
协会秘书处
☎ 0755-82949326
✉ members @ewatch.cn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求,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