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尾声中迎来五一小长假。疫情之下,虽然可为之事不多,但提振消费信心仍是政府相关机构和各行各业无时无刻不关心忧虑的要事。
上周我们公号《洞察》栏目转发了TalkingData发布的关于2021新消费人群的研究报告,他们对消费主力(年轻)人群作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分析。“Y世代消费更多为追求有品质的生活和体验最新潮的东西,而Z世代更多为获得自我满足,追求消费带来的幸福感、满足感和仪式感。”在深圳,海量消费品制造企业是否能把握上述需求确实存疑,这个判断基于市场呈现了越来越走向两头极端的消费态势,品质优良的国际奢侈品牌涨价且销量上升,手机里各类社交平台随时可以刷到闪亮的三无便宜货,以Y世代为主的中产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智和审慎,他们更注重产品的质量、实用性和品牌。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品牌的40年,工业和商业分分合合始终把握着中国市场的消费模式,而消费信息(媒体)和消费者的研究机构则长期游离在工商系统之外,主流制造端和销售端自身对消费态度、消费者的研究关注多但实际投入极少,特别在新兴的渠道市场竞争中,隔行如隔山的现象非常明显,很多品牌在体验失控的感觉。
经常会看到一些著名品牌或者商业大佬提出的奇葩论调,比如最近“路易威登”和“马斯克”,或者行业中一些瑞士或者日本品牌对待生产、市场、库存等的行为模式,我们应该意识到他们在企业运营各个维度的研究投入和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我想,如果企业愿意从“心理所有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不是由自我效能、感知权力、互惠感、富裕感等个体差异能够调节心理所有权对亲社会行为影响”中“发现该效应对物质主义或所有物-自我敏感度低的个体不成立”等这些艰涩难懂但已成熟多年的理论中获取能量的话,我们的硬核优势会走向更大的市场。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运营 × 深圳市钟表与智能穿戴研究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