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趣】今天你出门看黄历了吗?

  • 行业动态
  • 2022-05-16
  • 今天你出门看黄历了吗?

    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人,当有时候遇到不顺心的事时,都会戏称一句“出门没看黄历”,懵管是老一辈还是年轻一辈,在做一些重要的事如婚嫁、开业前,似乎都有查查黄历的习惯,你或者你身边的朋友是不是也如此呢?

    黄历是一种带有每日吉凶宜忌的一种万年历。黄历,又称老黄历、皇历、通胜等,是一种能同时显示公历、农历和干支历等多套历法,并附加大量与趋吉避凶相关的规则和内容的历书。

    黄历主要内容包括:二十四节气、吉凶宜忌、冲煞、合害、纳音、干支、十二神、值日、胎神、星宿、月相、吉神凶煞、彭祖百忌、六曜、九星、流年、太岁、三元九运、玄空九星等等。相信许多人在第一次看黄历的时候,上面布满的密密麻麻的信息都会让你不知道该从何看起。最常看的怕就是“吉凶宜忌”这一项了吧?

    由于历书是皇帝颁布历法的工具,所以也有称为“皇历”的说法,在民间又俗称为“通书”。但在粤语地区,因通书的“书”字跟“输”字同音,因避忌故又名“通胜”。

    据史书记载,唐朝就有木板刻印的老黄历出现。在这些雕印的历日之上,有关行事宜忌的内容开始大量出现。但此类丰富的趋避内容未见于钞卖的简历中。

    如今已知的最早的皇历,一是唐僖宗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印本历书,另一件是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印本历书,这不仅是现今世界上最早的刻印历书之一,也是极为珍贵的早期雕版印刷本。

    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印本历书残本

    那咱们知道在古代的那种社会环境里,官印的历日是相当受欢迎的,甚至会屡遭私印。比如文宗之时每年司天台还未颁下明年的新历,中国民间所印的私历就已经在市面售卖了,文宗因此还在太和九年下诏禁私。

    而在明朝出版的黄历封面上,也都印有一则告示,宣称每本黄历都必须盖有钦天监的印信,否则便视同私历,盗印者如被查获,将被处以斩首的重刑,密告者还能获得赏银五十两。

    后来从宋元明直至发展到清朝时,官历慢慢地解禁,民历也发展了起来,由此各家印制厂更加开始公开树帜出版以己名或堂号为标志的年度通书,为了迎合市场日历上的内容也更加丰富。

    除记载日期、干支、二十四节气表及相关的注释外,还印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世界各国国旗、《增广贤文》、各种联对、谢贴、呈文诉状、民间偏方、张天师祛病术、九九消寒图等等,琳琅满目。可以说是一本历书变成了小百科全书。

    那黄历上的信息如此之多,为什么我们偏偏更爱看黄历中的宜忌?

    在我们之前的品趣内容中提到过,中国传统的历法基础上是天干地支的排列组合与循环,循环意味着周而复始,同时也意味着再现,从这一点出发,“预测”就有了意义。

    中国传统的择吉术,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相当成熟,当时《日书》中所记占候时日宜忌的内容,不仅涉及嫁娶、出行等日常行事,亦牵涉攻伐、出兵等军国大事。历代官方天文机构的职掌,除包括推算历法和观测天象外,还需负责处理择吉的事宜。

    从元代开始,以迄清末,政府更在州县广设有阴阳学,与儒学和医学鼎足而三,以处理地方上有关"卜择时日、相关面势向背"之事。透过官僚以及教育体系的认可,择吉术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力因此日益深化。

    在史书中偶亦可见古人择吉行事的具体材料,如清代直省各督抚在奏事时,更大都选择吉日以呈递奏折,以致每逢不宜"上册表章"之日,往往全无奏折。

    千百年来,黄历可以说一直是中国民间影响至深的历法,哪怕直到现在都丝毫未见遭时代淘汰的迹象。不少现代年轻人对黄历都有很深的依赖。正因为我们无法把握对未来的确定性,而人总是想趋利避害的,参考黄历都是希冀能透过上面的一丝丝信息作出选择,以预卜行事宜忌,并善作趋避。

    因中国人对择吉思想的笃信,导致它得以在时空上长期制约了社会中的许多活动。虽然它身上带有的“迷信”色彩让它在每一个时代里都属于不登大雅之堂的通俗出版物,但凸显的都是我们对于“顺利、吉利、成功”的向往和期盼。

     

    运营 × 深圳市钟表与智能穿戴研究院

    素材整合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

    协会秘书处

    ☎  0755-82949326

    ✉  members @ewatch.cn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求,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