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中国天文年历》显示,7月7日5时5分将迎来“小暑”节气,拉开长夏的帷幕。
“小暑过,一日热三分”。这个时节,充斥着全方位的暑热,天上太阳烤着,地下热气蒸腾,人就像在一口大锅里煮着,全身汗津津的。
民间谚语言:“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就是形容人们此刻最直接的体感。
古人从实践中概括经验,将小暑分为三候:
一候温风至。小暑日后,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
在火热的七月,蟋蟀也嫌热,不得不避到人类居住的庭院墙角,以期找到阴凉的一角避暑。
三候鹰始鸷。七月,鹰也怕被“上蒸下煮”的日子,开始远离地面,翱翔于高空,在清凉的高空中避暑。
虫子与鸟总是先于人,感知到世间的阴阳相交。在田在野在屋,有暑热,就退避,庭院里,天空上,哪儿凉快待哪儿去。
在这“全天候”的炎热天气里,直让人感慨:“没有空调的时代,古人们是怎么度过长夏的?”
古人说,要“隐伏避盛暑"。面对毒辣辣的天气,古人更乐于做一个浓荫下的隐士。
南宋的辛弃疾言,“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暑气炎炎无处可躲,“应夏藏,闭门谢客。”
甚至很多文人雅士追求一种超然脱俗的避暑氛围,以达到“心静自然凉”的境界。唐代白居易有《消暑》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王维为了消暑,抱着古琴走进幽深碧翠的竹林,席地而弹乐而忘返,给后人留下了百读不厌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但文人雅士“心静自然凉”的境界并非谁都能够做到的。为了消夏,古人也是极尽智慧,创造出许多行之有效的纳凉避暑的方式。
在没有冰箱的古代,冰也并非一件新鲜事物。我国冰库的历史已有3000年。
根据现代考古发现,最早的冰窖出现在周代。当然,这种奢侈豪华的“电冰箱”只有官府才有,普通百姓是无法享受的。
一般来说,官府在头年冬天大量贮藏天然冰雪于冰窖中,第二年夏天到来时,便从冰窖中取出冰块或者白雪,摆放在居室当中就成了“冰盘”,冰雪在融化时不断散发凉气,其制冷效果丝毫不逊色于今天的空调,而且不消耗能源,不污染环境。
到清代的冰块已相当普及了,不再是皇家的专利。每到盛夏时,官民都会大量用冰:“取一桶冰,凿孔置于地,凉风满屋。”
后来发展到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屋檐直下,形成人造水帘,激起凉气,以达到消暑目的。
到了宋代,除了皇宫之内,高官显贵们也纷纷建立起私家避暑“凉屋”,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而且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在享受清凉的同时,更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至明朝,这种避暑建筑从宫廷走向民间。明朝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就曾精彩描述:“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不难看出,明代的“凉屋”在巧妙利用地理优势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冰饮不是现代人的专属,既然能制冰,便有酷爱冷饮的古人,发明了名目繁多的冷饮冷食。
春秋时期,诸侯在宴席上已经能喝到冰镇过的米酒,凉快解暑度数又低,好喝又可以“贪杯”。后来劳动人民用刀刨削出冰屑,加上白糖和香料,也就是我们现在刨冰的前身。
而到了隋唐时期,民间制作储藏食品的方法得到了进一步普及。人们在大木桶里放上冰,撒上盐,以降低冰的融点,再将盛有蔗糖水的小铁盒排列在桶中,插入小木棍。过一会,就有了最早时候的“冰棍”。
在宋朝,各色冷饮更是品目繁多。例如冰糖冰雪冰元子、雪泡梅花酒、漉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绿豆水、荔枝膏水等,一些冷饮店甚至要卖到三更时分才打烊。
元朝,在牛奶中加入冰,即为“奶冰”,后又加入了蜜饯和果酱,就成了最早的冰淇淋原型。而为了保证冷饮的口味,聪明的古人也发明最原始的“冰箱”——即“冰鉴”。
到清代,宫廷已经普遍使用以天然冰制冷的木质冰箱加工消暑美食与降室温,这种器具当时被称作“冰桶”或“洋桶”。清代诗人王士祯有“铜碗声声唤卖冰”一诗,当时北京的卖冰者是以铜盏相碰作响,招揽顾客。那时人们流行口含冰核,吃刨冰,于是,冰镇食品成为民间消暑纳凉的必备。
人们在古代有限的条件下,为安然度夏想尽了办法。虽然没有科技时代便捷,但即便到今天,我们依旧会折服于古人的生活智慧。
运营 × 深圳市钟表与智能穿戴研究院
素材整合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