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趣】焚香计时,古人的时间智慧

  • 行业动态
  • 2022-07-18
  • 在中国古代,为了能够适应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的需求,人们发明了很多计时仪器,比如圭表、日晷、漏刻等。

    其中有一种计时方式是通过香的燃烧来计时,这是非常有特色和适合中国华夏民族审美的一种计时方法。

    “一炷香”的时间这个概念起源于僧人打坐,僧人以香的燃烧为计时方法,也称为“坐香”。当时的香规格大小都差不多,一炷香的时间大约是半个时辰,也就是现在的一个小时。

    因为香不受白天黑夜影响,携带方便,制作简单,久而久之,民间也开始使用起来,就连晚间打更的更夫也用香来确定时间,并称此为“更香”。

    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民间还制作出了时长不一的各种类型的香。除了“一炷香”,还有一盘香、一炉香。

    人们还经常用模子把香粉末压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样,称之为“香荒”。

    唐宋时,有人将香料捣成末,调匀后洒在铜制印盘里,做成荒文“心”字的形状,燃其一端,整个香荒就会循序燃尽,用以计时。

    人们在香荒上刻上刻度,称为“百刻香”,在洪刍的《香谱》中有明确记载,这是专门用来计时的。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一百刻,“百刻香”全部焚烧完一次,刚好就是一昼夜。与此同时,由香粉组成的图案或文字上,都写有一天中的一百个刻度,这样烧到哪个刻度就是时间走到了哪一刻,用起来十分方便。

    焚香计时同样需要器具,其中最著名的就数“龙舟香漏”和“屏风香漏”了。

    龙舟香漏最早出现在宋代,是一种利用燃点香来计量时间的仪器,同时还兼备了定时响闹的功能,这与今日闹钟有异曲同工之妙。用龙舟香漏计时虽然精度不高,但简单易行,极适合民间使用,曾十分流行。

    仪器为一艘龙舟形的盛器上放着一至两根燃点着的香,香上横着数条两端系上金属球的线。每隔一段时间, 香便会烧断一条线,使金属球跌进下面的盛器,发出响声,报告时间。

    元代时,郭守敬创制了屏风香漏与柜香漏供皇室日常使用, 香被巧妙地安置在立柜或屏风之中,以点燃香的形式来计时。郭守敬把香放入柜中,大抵是为了保持燃烧时空气流的稳定,通过燃烧时间的长短来对应相应的刻度以计时。

    屏风香漏是把香篆放置在屏风上的一种设计。屏风香漏的使用则兼有计时和敬神的作用,齐履谦言"以备郊庙",则是指其为皇帝祭神、祀祖时,放在神庙中使用的。

    虽然,以香计时的传统计时法则如今不再常见,但在漫长岁月的沉淀中,焚香已演变成为古人风雅生活艺术的代名词。

    焚香对古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计时方式,更是一种生活雅趣。《梦梁录》云:“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适累家。”

     

    运营 × 深圳市钟表与智能穿戴研究院

    素材整合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