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五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白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此时节,绿还深沉,但终究是仲秋开始,白昼阳光尚热,但是太阳一落山,气温便快速下降,夜间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附着在花草树木的茎叶或花瓣上,晶莹且色白,故而得“白露”美名。
进入白露节气后,暑气渐消,秋高气爽,鸿雁和燕子等候鸟开始南飞避寒,各种鸟类开始贮存过冬的食物。
古人如此描写白露物候:一候“鸿雁来”,鸿雁是古代物候观测史上重要生物标识。白露时节,大雁自漠北而来,途中已然霜雪。
二候“玄鸟归”,小燕向越冬地飞去。春暖“玄鸟至”,来时是“比翼双飞”;秋凉“玄鸟归”,去时是“拖家带口”。
三候“群鸟养羞”,群鸟趁着秋果丰硕、秋虫肥美之时大快朵颐,养得羽翼丰满,以此御寒。同时积攒和储藏美食,备足过冬“粮草”。
此时节,天气少了夏的焦躁,多了几分秋的温馨与静谧,如此诗情画意的时节,往往容易激发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
从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中,可以感受到的是豪情壮志与壮美景象。
从韦应物的“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中,可以读到的是诗人羁旅他乡的无尽乡愁。
从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中,则是可以看到边塞将士壮阔悲凉的英雄气概。
每逢白露,水汽凝结,瓜果丰收,人们往往有着特殊的饮食习俗。在古人看来,露水是养生的一大佳品。人们习惯于在暑消转凉之时,收集清露,煎药助寿。
每到此时节,民间还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在白露之时,阳气收敛,茶树进入生长假期,此时采摘的茶叶往往有一股特别的清香,泡出来的茶便也甘润醇香,同时还能起到解渴、防燥的作用。
白露这天,人们除了收集露水,还要酿米酒。据说是这天酿出的米酒,色碧味醇,愈久愈香,喝了会让人醉行千里而不醒。湖南资兴的兴宁、三都、蓼江一带历来有酿酒习俗。每年白露节一到,家家酿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其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温中含热,略带甜味,称“白露米酒”。
江苏和浙江也有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旧时苏浙一带乡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酿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带到城市。直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城里酒店里还有零拷的白露米酒,后来逐渐消失。
“白露米酒”是“白露节”必备的祭品。生活在江苏太湖畔的老百姓会在白露时节祭禹王。禹王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渔民称他为“水路菩萨”。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将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两祭的规模为最大。
人们把新打下的粮食以及刚刚采摘的瓜果蔬菜,连同米酒,一起供奉在秋神蓐收的面前。上香,跪拜,感谢他给予了今年的好收成,同时祈祝来年五谷丰登。
在广东福建地区还有个传统习俗叫“白露必吃龙眼”。民间的意思是,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因为龙眼本身就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还可以治疗贫血、失眠、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而且白露之前的龙眼个大味甜口感好,所以白露吃龙眼是再好不过的了。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白露时节,昼夜温差变大,天气开始转凉,尤其入夜后阵阵秋风吹来,一夜凉过一夜,须记得添衣保暖。
运营 × 深圳市钟表与智能穿戴研究院
素材整合自水印及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