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趣】古人也过“国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庆节是……

  • 行业动态
  • 2022-10-03
  • 国庆节是一个大众喜闻乐见的节日。建国之后,每年的10月1日就被定为我国的国庆节,并且也定为一个纪念国家的法定节假日。

    我们迎来第73个国庆节。在此,祝愿祖国生日快乐,永远繁荣昌盛!

    追溯中国五千年历史,历史上的国庆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也是和现在一样,以国家成立之日为纪念吗?

    答案并不是。”国庆“这个词虽然最早出现于西晋,不过“国家”却是个近代概念,所以古代的国庆与现代意义的国庆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古人“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世界观中,最该普天同庆的莫过于皇帝的生日。

    但在中国传统中,生日一开始并不是个用来庆祝的日子,《诗经》中认为生日是父母生养艰辛的日子,“哀哀父母”才是主流,没有半点欢乐气氛,因此魏晋之前中国人一般不过生日。赵彦卫《云麓漫钞》中便有言,“魏晋以前,不为生日。”

    佛教将“生日”变成庆祝

    直到佛教在中国普遍传播,“佛诞”成为中国第一个有国庆色彩的日子。

    北方《洛阳伽蓝记》中,四月八日洛阳会举办盛大的游行庆祝活动,千像巡行,为佛庆生;南方《荆楚岁时记》同样,四月八日各大城中寺庙向百姓设斋浴佛,开办超大型龙华会。

    也是受佛教影响,生日在中国才渐渐变成值得庆祝的日子,颇有民间市场。

    唐玄宗开创“国庆”,放假三天

    虽然唐太宗还在为老百姓们居然过生日而怒斥“乖于礼度”;但到了唐玄宗时,大概是有感于开元盛世的文治武功,悍然做出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把自己的生日定为“千秋节”,算得上中国古代第一个真正的“国庆”。

    按照宰相张说的《请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除了放假三天,所有大唐百姓都要摆宴同乐,为皇帝庆生,还会特赦犯人,减免民间拖欠的税赋。

    加上这个日期距离祭祀土地神的秋社,又将秋社习俗纳入。秋收时节充沛的物资也提供了狂欢的条件。教坊司更是陈列山车、旱船、走索、丸剑、杂技、角抵、百戏,又引上百匹大象、犀牛、舞马进行表演,场面十分壮观。

    “国庆”怎么过要看皇帝喜好

    后世虽然朝代更迭,皇帝换了一茬又一茬,不过把皇帝生日作为国庆日的传统倒是从此保留,称之为“圣节”或者“圣诞节”。

    不同时代的“国庆”,也有着完全不同的过法。比如宋徽宗的生日“天宁节”,他本人作为资深艺术工作者,形式要求自然非常之高,不仅在宴席上要进行九轮马拉松式喝酒,每一轮中间还要插入上千人的大型文艺汇演。

    而清朝的皇帝们则是喜欢来点与民同乐的环节,比如康熙六十大寿时首开“千叟宴”玩法,宴请超过65岁的满汉文武大臣一千零二十人,餐桌从西直门排到畅春园。

    到了更喜欢浮夸的乾隆,八十五岁的太上皇大宴,硬是从全国各地请来了60岁以上的老人五千九百多人,其中100岁以上的老人通通奖赏六品顶戴,90岁以上的老人奖赏七品顶戴。《如皋县志》里记载,当地一个叫吴际昌的81岁老人,完全是偶遇千叟宴,就获赐八品顶戴、鸠杖和银牌,实在千古难见。

    国庆带给读书人意外福利

    对于参加科举的读书人来说,在“国庆”时,还会遇上与乡试、会试这些“正科”考试不同的“恩科”考试。

    顾名思义,“恩科”考试就是常规考试外因为皇帝开恩而特别举办的考试。首开于宋朝,对于屡试不第又有才能的考生,允许他们参加附试,录取率极高,一般逢考必中,成为了考生江湖中的传说。

    恩科考试并不经常举行,也就是遇上国家庆典时偶尔出现。比如康熙六十大寿时的恩科考试,便是为了庆寿而设,又称“万寿科”。在很多辛苦若干年还没考上的人心中,算得上可遇不可求的极限幸运了。

    古代的国庆,作为一个私人生日转成的公共节日,实际上也并不能引发人们的普遍共鸣。

    直到共和国建立,国庆才真正拥有了承载民族凝聚力,展现国民向心力的能力,这或许才是国庆最重要的属性。

     

    运营 × 深圳市钟表与智能穿戴研究院

    来源 × 梨视频及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