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光明区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紧握历史接力棒、走好新的赶考路

  • 行业动态
  • 2023-01-16
  • 1月11日,光明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光明区人民政府区长邱浩航代表光明区一届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

    报告回顾了光明区四年来的建设成就,描绘了明日之光明的美好蓝图,提出本届政府将紧紧围绕区委“1+2+3+4”工作体系,重点在“科学、产业、城市、民生”四个方面抓好落实,并对2023年工作作了具体安排部署,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中精力抓经济抓产业、夯实城区发展基础、持续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五方面,梳理出全年30件实事清单。

    光明区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 南方+ 谷政宇 拍摄

    地区生产总值跃升至近1370亿元

    四年来,光明区干部群众奋力拼搏、真抓实干,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点燃了激情燃烧的奋斗岁月,再现了改革开放之初的火红年代,推动光明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过去四年,光明区勇担国家科技自立自强重大使命,奋力谱写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新篇章。

    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相继落户,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等设施相继建设完工,材料基因组设施正开展设备联调联试,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开工建设,鹏城云脑Ⅲ列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深圳湾实验室、南科大光明高等研究院等一批科研机构纷至沓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过渡校区正式启用,在建和运营大科学装置、研究平台、实验室达14个。建成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全国首创“楼上创新、楼下创业”转化新模式。20余支院士团队聚集光明,各领域高层次人才突破1200人,科研院所人才突破4400人。

    过去四年,光明区始终坚持工业立区、产业强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地区生产总值由2017年的854亿元跃升至2022年的近137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372亿元增长至942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34%提高到60%以上。释放产业用地269公顷,筹集高标准产业用房952万平方米。累计完成工业投资超1000亿元,占全市总量1/5以上。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735家,增长近3倍,增加值实现翻番。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31家,国高企业数量增幅近200%、达到1703家。

    过去四年,光明区深入践行高质量高颜值发展理念,推动城区功能、品质、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赣深高铁、地铁6号线、6号线支线建成通车,光明迈入“双高铁”和地铁时代;13号线加快建设,18号线光明段纳入轨道五期规划。公园之区全面建成,279座大小公园星罗棋布,200余公里绿道碧道贯通全城,人均绿地面积全市第一。高标准完成110个城中村综合治理,考核成绩全市第一。

    过去四年,光明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奋力朝着“民生七优”目标迈进。

    新改扩建中小学27所,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位37890个、高中学位12600个,四年新增学位数是过去十年增量的三倍。公办幼儿园实现从0到55所的跃升,新增学前教育公办学位21120个。中山七院、国科大深圳医院成功创建三甲,新增社康16家,达到58家。筹建公共住房34300套,供应14478套,新增供应商品房379万平方米。

    重点在“科学、产业、城市、民生”四个方面抓好落实

    科学之城必将加速崛起,一座蜚声国际、世界一流的创新高地屹立于湾区之畔;现代产业必将脉动磅礴,科研经济的光明大道越走越宽;魅力城区必将活力迸发,成为科学家与市民心中的理想家园;城市发展红利持续释放,每一个光明人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与荣光。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明日之光明描绘了一幅生动美好的愿景。

    为了实现这一美好愿景,报告提出本届政府将聚焦区党代会目标任务,重点在“科学、产业、城市、民生”四个方面抓好落实。

    紧紧围绕“科学”这一核心要素,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进一步增强光明科学城集中度显示度。

    打造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大科学装置集群。启用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等设施。力争新引进2—3个代表国际前沿方向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争取落地1家国家实验室,引进3所以上高校研究中心,培育10所一流大学创新机构。持续提升全社会研发支出占比,实现基础研发占R&D经费20%以上。深入实施光明科学城“人才高地”计划。

    牢牢立起“产业”这根顶梁柱,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推动“8+5”产业集群发展。全力打造2—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面向全球赴外招商,力争引进百亿级项目5个、十亿级项目20个以上。

    深耕细作“城市”这片主阵地,加快建设独具魅力的深圳北部中心,推动实现与科学中心融合共生的城区发展新格局。

    统筹推进“一河两岸三引擎”开发建设。加快完成茅洲河一河两岸城市设计并进入实施阶段。围绕大科学装置集群打造北部创新驱动引擎,围绕光明中心区打造中部生态都会引擎,依托高端产业综合体打造南部产城融合引擎。建设枢纽型交通强区,构建“30分钟交通圈”。实施“山水连城”计划。建成绿道200公里、碧道40公里、郊野径150公里、骑行径150公里。新建提升科学公园等公园21个。

    深情演绎“民生”这首主旋律,加快打造高品质生活之区,进一步提升辖区群众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体验。

    新增中小学24所、学位3.8万个。新增社康中心8家,力争千人床位数达8.4张。多渠道筹集建设公共住房4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2.4万套,供应各类住房7.2万套。建成养老机构6家、养老床位数660张以上。

    30件实事清单开好2023年新局。2023年是新一届政府履职的起始之年,也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如何开好局?今年的光明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中精力抓经济抓产业,夯实城区发展基础,持续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五方面。

    30件实事清单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以赴打造“三地”方面,光明将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力引进大院大所、加快聚集一流科研人才,引进科研团队超50个、科技创新人才超1000名。

    对于如何集中精力抓经济抓产业,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报告提出了7条落实举措,包括推出系列产业扶持政策、落地建设一批产业项目、筹集拓展优质产业空间等等。

    光明区将制定出台支持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传感器、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发展若干措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在产业项目建设方面,今年将建成投产星源材质、科瑞、汇东晟等项目15个,新开工光明电源基地天然气直供专线、东江智能家居工业园、华星光电高世代配套项目等亿元项目18个。

    并引进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力争引进培育上市公司6家、十亿级项目5个,百亿级项目1个。

    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专精特新”企业300家。全年集聚未来产业领域企业100家以上。一大批城市建设项目、民生工程还将带给辖区群众更温暖的幸福感、获得感。

    开工道路15条,建成30条。建设提升10座公园,新建郊野径80公里。新改扩建公办学校7所,新建公办幼儿园7所,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13320个。开工建设科学城体育中心、光侨游泳中心等项目。筹集建设公共住房5000套、供应不少于5000套。

    图片代表委员阅读报告 南方+ 谷政宇 拍摄

    梦想不远、光明在前。光明区将紧握历史接力棒、走好新的赶考路,在扛起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使命担当中,奋力书写光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新篇章,以优异成绩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运营 × 深圳市钟表与智能穿戴研究院

    来源 × 南方日报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