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趣】一把上好的折扇为何需要做8年?

  • 行业动态
  • 2023-05-01
  • 扇子曾经是炎炎夏日的标配。不管是田野间乘凉时挥动的蒲扇,还是,都是人们对夏天的回忆。

    现在,扇子早已不再是人们消暑的首选,但它也并没有销声匿迹,而是从日常用品升格为艺术品,甚至成为国内收藏品市场的新宠。

    折扇又名“撒扇”、“纸扇”、“繖扇”、“掐扇”、“摺叠扇”......是以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的能折叠的扇子;用时须撒开,成半规形,聚头散尾。

    宋时折扇使用最广的名称是“折叠扇”,但也只是早期“叠扇”的引申。折扇一般更为男子喜爱,尤其是文人墨士、王孙贵族。

    最初,宫中使用的折扇也不过竹骨茧纸薄面制成而已。后来逐渐变成了御用定制,一面写诗词,一面绘上画图,皇上还会将这些折扇分赐给嫔妃宫女。

    后来明永乐帝开始主导折扇潮流,在扇面上题诗赋词,分赠于大臣。一时折扇大贵,成为一种时尚。文人雅士学着互赠题诗词字折扇,表喻友情别意。手持折扇,成为当时生活中高雅的象征。

    当时江南一带盛产折扇,出了很多名士,如风流倜傥的四大才子,他们的风流才情,与折扇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

    他们所营造出的江南如水的文化氛围,表现出柔情和氲氤的美境;通过以折扇为媒介,流传于皇宫、府第、闺室、民间、海外。而折扇也因了这些美画佳句身价百倍。

    直到今天,制作折扇的个中手艺已经有许多失传,但依然有许多人在尝试着恢复和传承这一项工艺。

    在苏州的一名苏扇传承人王健,最有名的一项成就,就是恢复了失传已久的“泥金扇面”制作工艺。

    苏扇的主要材质就是毛竹,毛竹要做成扇骨就先得搁置至少八年的时间来干燥竹子,从而达到制作扇骨理想的密度,然后才能开始蒸煮、烤制、塑形、打磨、抛光...

    但一把折扇不仅看扇骨,还要看扇面,而好的扇面也需要时间的沉淀,一张刚做好的上佳的“老矾扇面”,怎么说也得藏个八年才成。

    这样一来一去,王健为重现“泥金扇面”前前后后就花了将近十六年的时间。

    一柄折扇,两种画面。一面历史,一面现实。一面书画,一面可能是空白,留给后人思考后填充。

    虽然在纳凉方面的作用远不如大而轻便的蒲扇直截了当,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在实用基础上的进步,对生活的热情美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

     

    运营 × 深圳市钟表与智能穿戴研究院

    素材整合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

    协会秘书处

    ☎  0755-82949326

    ✉  members @ewatch.cn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求,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