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成为全网爆款,以拟人的手法,讲述收藏在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出逃寻乡,偶遇在海外工作的中国记者的故事。
大英博物馆里有约2.3万件中国文物,其中约2000件长期展示。从商周到明清,中国古代茶壶艺术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
从粗放式羹饮发展到细啜慢品式饮用,茶壶在中国茶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茶的饮具,更是一种艺术品,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工艺的精湛。
唐代人把茶壶称“注子”,其意是指从壶嘴里往外倾水,唐代的茶壶类似瓶状,腹部大便于装更多的水,口小利于泡茶注水。
到了约唐代末期,世人不喜欢“注子”这个名称,甚至将茶壶柄去掉,整个样子形如“茗瓶”,因没有提柄,所以又把“茶壶”叫“偏提”。后人把泡茶叫“点注”。就是根据唐代茶壶有“注子”一名而来的。
唐代“吃茶”方式有三:
一是“煎茶”,就是把茶叶末直接放入沸腾的开水中煮开,放入适当的调味品饮用。那时候市集已经有很多以卖“煎茶”为业的商铺。
二是“庵茶”,在茶瓶中放入茶叶末,然后冲入开水。但这个方法唐代人以为不适合当时人的习惯,认为这样冲茶叶不会熟,只能喝不能吃。
三“煮茶”,把茶叶末和姜、葱、枣、橘皮、盐等一起放入锅中煮熟,把这样的混合物全部吃了,这种混合物也叫“茗粥”。
但后来又流行起了原始风味的吃法,不仅要保持茶叶原始风味,更要讲泡茶技巧,这时候“茶道”的原始雏形就形成了。
茶道艺术越来越精,对泡茶、观茶色、酌盏、烫壶更有讲究,要达到这样高的要求,茶具也必然要改革创新,各种配套的茶具也越来越细化。
茶壶的设计往往与自然界的元素相结合,如花卉、鸟兽、山水等,展现了古代艺术家的创造力和审美观。
光按材质来分就有陶瓷、紫砂、木鱼石、漆器、竹木、玻璃、搪瓷、冰裂、陶土、金属、等。
漆器茶壶始于清代,主要产于福建一带,福州生产的漆器茶壶多姿多彩,特别是创造了红如玉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艺以后,更加闻名遐迩。
而茶壶的不同形状设计更显其独特风味。圆壶,曲折圆润,显示一种活泼柔顺的美感。
方壶,线面平整,轮廓分明,极具阳刚之美。
自然形体即花塑,取材于生活,形象逼真、极具生活气息。
茶壶的使用也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古代文人常常借茶壶的制作、品茶的过程以及茶壶上的诗文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考。茶壶成为了交流、品味和沉思的工具。
如果文物会说话,那它必定会说出更多我们知道又或不知道的历史故事。中国茶艺的传播使茶壶成为了世界各地茶文化的一部分。
运营 × 深圳市钟表与智能穿戴研究院
素材整合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
协会秘书处
☎ 0755-82949326
✉ members @ewatch.cn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求,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