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趣】千年传承!指尖上的岭南瑰宝

  • 行业动态
  • 2023-10-17
  • 以针代笔,以绢为纸,以丝线为丹青,勾勒出栩栩如生的世间万物。

    广绣,作为与苏绣、湘绣、蜀绣齐名的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曾是风靡西方的外销品,一度引领西方时尚风潮。

    广绣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它与潮绣合称粤绣,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以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的艺术特色而闻名于世。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广绣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由中原移民把刺绣带入岭南,被奉为广绣始祖的是唐代广东南海贡奇女卢眉娘。

    唐代苏鹗《杜阳杂编》中记载“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眉娘,年十四,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其品题章句,无有遗阙。更善作飞仙,盖以丝一钩分为三股,染成五色……”

    到了宋代,广绣工艺日臻成熟。广绣已发展成为民间一项重要的生产副业。明正德九年,葡萄牙商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并将绣袍献给国王,得到重赏,广州绣品从此扬名海外。

    当时,广州刺绣艺人不仅使用绒线绣,而且创造性地使用孔雀毛、马尾作线缕、勒线,用金线、银线刺绣。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一位曾在广州逗留了几个星期的葡萄牙传教士克罗兹,回国后在其所著的“回忆录”中写道:“广州很多手工业工人都为出口贸易而工作。出口的产品也是丰富多彩的。

    后来,广绣开辟了对外贸易活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亲自倡导成立英国刺绣同业公会,按广绣作坊形式组织英王室绣庄,工人也是学广绣招收“男工”,王室绣庄从中国进口丝绸和丝线,加工绣制贵族服饰。

    英王查理一世继位后,进一步倡导英国人种桑养蚕,发展英国的丝绸工业和工艺,使广绣艺术传播到英伦三岛,被西方学者称誉为“中国给西方的礼物”。英、法、德、美各国博物馆均藏有广绣。

    当时,广绣大披肩风靡欧洲各国,还成为了艺术家绘画创作的灵感来源。因广绣制品在菲律宾马尼拉港口转运,西方人便将称之为“马尼拉大披肩”。

    作为我国四大名绣之一,广绣工艺自成一家。它不仅讲究刺绣的针法技术,更加注重绣品的艺术效果,讲求“功”为“艺”用。

    它针法多变,针步均匀,能巧妙运用针法丝理表现物像的肌理。

    据1959年出版的《广州刺绣针法》记载,广绣针法有七大类三十八种,包括绒线绣和金银线绣(钉金绣)针法,常用针法有扭针、捆针、续针等,象形针法有篷眼针、竹织针、方格网针等,辅助针法有珠针、钉针、辅针等。

    通过变化的针法可以表现不同的物象肌理,如广绣艺人为绣毛发顺滑的动物设计了箭嘴针,用反咬针的针法表达花瓣外翻的景象。

    广绣的题材十分广泛,花卉、水果、龙凤、鱼、风景、人物等均可以作为创作题材。

    广绣以绣岭南风物出名,有时会采用岭南画派画家的画作,或是以荔枝、红棉、花鸟等岭南特色浓厚的图案为主要题材,又吸收了西洋画线条、明暗变化的画法,作品看起来极富立体感和观赏性。

    构图讲究饱满繁茂,少有空隙,多用山水、植物、小动物等进行画面的补充,呈现繁而不乱,热闹的意境,使作品远看惊艳,近看精细,纹理清晰,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其用线也多种多样,囊括了棉、麻、毛、丝绸、化纤织物、彩珠等,除丝线外,还包括绒线、真丝、金线、银线、金绒混合等。

    历史上广绣艺人还将马、孔雀羽毛、头发作为绣线,扩展了单纯用丝线的表现力。线材可单独运用,亦可组合搭配,使作品更富有装饰趣味。

    “远看非常醒目,近看精细非常”的广绣,凝聚着一代匠人的创作与智慧。至今依旧以无可比拟的魅力历久弥新,在时光中熠熠生辉。


    运营 × 深圳市钟表与智能穿戴研究院

    素材整合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

    协会秘书处

    ☎  0755-82949326

    ✉  members @ewatch.cn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求,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