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
——曹植《美女篇》
诗人赞景赞物也赞美人,古代窈窕的女子从来不曾缺席于诗人的篇章中。其中不单单因为美人貌美典雅娴静,还因为身上的各色珠光添了东方女子独特的神韵。
就像甄嬛传开播十几年依旧能被观众津津乐道,不光是因为剧情极好,其中各宫嫔妃角色的装扮,也是值得观众细细品鉴的细节。
自古至今,人类就从未停止过对美的追求。而项链,就成了人们最早的美物之一。
远古时期
早在石器时代,就有了美的意识。即便生产能力尚不足,但先民们也会收集动物的牙齿、鱼骨、贝壳等物件,粗略打磨钻孔,串成串作为装饰品佩戴在身上。
考古学家在距今5000-6000年前的红山文化、马家浜文化等众多遗址中,都曾发现古人用于装饰颈部的项链等饰物。
商周时期
相较于新石器时期,到了商周这一时期,项链在设计、取材、工艺上都得到进一步丰富。加上商朝是用玉的高峰时期,因此穿插在项饰中各种造型的动物形玉饰件,就成为商代项饰中最典型的特点之一。
而在贵族奢侈之风的影响之下,商周的颈饰风格还多崇精美装饰、繁复华丽。
西周西周晚期虢国墓地中就曾出土一条“七璜联珠组玉佩”:通长约87厘米,由七件大小递增的玉璜由上到下,由小到大依次递增,各璜之间以左右对称的双排两行玛瑙与琉璃串珠连缀而成。
上部由一件人龙合纹玉佩、十八件玉管与分别两行十二组的一百零三颗红玛瑙珠相间串联而成;下部由七件自上而下大小依次递增的玉璜与纵向排列成双排四行相互对称的二十件红色圆形玛瑙管、一百一十七颗红色玛瑙管形珠、一百零八颗浅蓝色菱形料珠相间串联而成。
是西周贵族的佩玉风格代表,整组玉佩结构复杂、组合规整、饰纹精湛,是虢国君主虢季身份地位的标志和象征。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社会稳定,生活富足,经济繁荣,贸易频繁,黄金在颈饰中开始出现。
1959年湖南长沙五里牌9号东汉墓中出土的多面金珠11件,分扁圆、六方、圆形三种,用薄金片制成球形,周围用细金丝捻成边饰,有的球面用焊缀金丝捻成花瓣和极为细小的金珠,有的用金环拼焊成形,空当处堆焊小如芝麻的金珠。
隋唐时期
到了隋唐,动物花鸟型纹样的颈饰开始出现。陕西省李静训墓中便有一条镶嵌有珍珠、鸡血石和凹雕大角鹿青金石的金项链也随之面世。
金项链链身由28个嵌珍珠的金质球形链珠组成,每个链珠均由12个小金环焊接而成,每个小环外又有小焊珠一圈和大焊珠5颗,其上再各嵌珍珠10颗。
上端扣钮镶嵌凹雕大角鹿的青金石,下端嵌一块鲜红的鸡血石,与珍珠、纯金交响交相辉映。而最下方挂的心形金饰上镶嵌的是长3.1厘米的宝蓝色青金石,更是价值连城。
像这样的项链,还有一个名字,叫“璎珞”。又作“璎络”,在梵文中,意为“珍珠等串成的首饰”。
明清时期
《红楼梦》第三回,贾宝玉出场时:“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块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王熙凤出场时:“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掛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
缨络与项圈都是戴在颈项上华贵的装饰,这种特别的圈状,还有一种同样精致的就是“长命锁”,是悬挂在儿童脖子上的一种装饰物。
清代人天花才子的小说《快心编》中就叙及这种饰物:有一个姓石的人家,四十岁时生得一子,夫妇俩“恐他难得长养”,特地将一块玉锁挂在儿子颈间,以后这块玉锁就一直佩在他身边,一直伴随到他长大成人。
比起简单的装饰,长命锁的寓意更被看中。它常被刻上“长命富贵”“福寿万年”“长命百岁”“玉堂富贵”等吉祥祝语,寄托着人们对后代儿孙无限的美好祝愿。一把“锁”,是颈饰,更是一种精神的慰藉。
在《甄嬛传》里有这样一个剧情,甄嬛在甘露寺时要给刚满周岁的女儿做一个与纯元皇后陪嫁时一样的项圈。当时的这个项圈名为领约,其实就是后来意义上的长命锁。
从石头、鱼骨到珍珠、宝石,人们对美的意识、对身份的追求都可以在颈饰中找到其中的意义,每个时代不同的特色,都体现着古人们亘古不变的对美的追求。
运营 × 深圳市钟表与智能穿戴研究院
素材来源新华社、整合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
协会秘书处
☎ 0755-82949326
✉ members @ewatch.cn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求,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