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趣】晕染千年的那一抹蓝

  • 行业动态
  • 2023-10-30
  • 前段时间,在演员赵丽颖36岁生日之日,其工作室晒出了她的最新写真。写真中的她,身穿蓝白扎染吊带长裙,戴着蓝色系头巾,仿佛把蓝天白云穿在身上,清新可人,氧气十足!

    在引发网友热烈谈论的同时,也让扎染这门古老工艺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扎染,古称绞缬、扎缬、夹缬和染缬。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种采用结扎染色的古老工艺,也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扎染的工艺大致分为扎花、浸染两部分。扎花以传统的手工纺织原色(白色)“土布”为载体材料,用线在织物上扎结成绺(称线勒扎结),或在织物上缝纫(称线缝扎结),用以防染。

    分串扎和撮扎两种方式。前者图案犹如露珠点点、文静典雅,后者图案色彩对比强烈、活泼清新。一般可用来做较为宽松服装、围巾等。多选用丝绸面料。

    手工缝缀是形成图样的主要工序,蓝图早已烂熟于手工匠人的心中,他们看似信手拈来,却把怒放的山茶,盛开的梅花,翩翩的蝴蝶,鲜嫩的青草,飞翔的蜜蜂,以及山川风物、民族风情、花鸟鱼虫、几何图案等等,都展现在她一针针的缝缀之下。

    为了造成浸染后色泽深浅不一,形成洇染、泼溅、渗浸、淡化,以及不同纹样的艺术效果,缝缀之后要对每一处“‘撷’撮采线结之”。

    浸染的染料为天然生长的植物,如蓼蓝、板蓝根、艾蒿以及核桃皮、黄梨皮等植物的蓝靛溶液。以上天然植物原料按一定的比例配方,以水浸泡,待其色素充分溶解后便成为蓝靛冷溶液备用。

    之后,再将布料进行反复浸泡染制。先是将扎花完毕的布匹用清洁的水反复浸漂后,浸入染缸。又根据对花色、图样明暗的艺术需要,进行不同层次的多次浸染。经反复多次浸染后,取出漂洗、晾干,拆去缬结、整合熨平,便成为各具花色的扎染布了。

    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是机械印染工艺难以达到的。它追求的是一种染色过程中的偶然多变的花色纹饰,也正因为它的形色无定以及随意自然,才顺应了人们追求自由,注重个性的心理诉求,受到人们追捧和喜爱。

    扎染是我国古老民间传统手工艺园中的一枝艳丽奇葩,它发源于黄河流域,但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

    有明确记载的是在东晋时期,彼时扎结防染的绞缬绸已经有大批生产。当时绞缬产品,有较简单的小簇花样,如蝴蝶、腊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图案花样。

    在南北朝时,扎染产品被广泛用于汉族妇女的衣着。

    ▲北朝绞缬绢衣

    唐代扎染发展到鼎盛时期,绞缬的纺织品甚为流行、更为普遍。唐诗经典里,妇女穿“青碧缬”,着“平头小花草履”南诏舞衣称“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

    宋代初期,上至皇宫贵族,下至庶民百姓都穿着扎染品的服饰,室内家具饰品等无处不见扎染艺术品。直至北宋时期,因扎染制作复杂,耗费大量人工,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从而导致扎染工艺衰落,以至消失。

    但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保留这一古老的技艺。除中国外,印度、日本、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也有扎染手工艺。

    明清时期,染织技艺已到达很高的水平,出了染布行会,明朝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

    至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

    20世纪70年代,扎染成为流行的手工艺,广泛应用于服装、领带、壁挂等。

    2006年,扎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地区为云南省大理市、四川省自贡市。

    从东晋到现代的历史历史中,扎染经历了萌芽、发展、鼎盛、衰落、局地保留的各个阶段,也可谓是历尽沧桑。它是东方历史文化的缩影,富含民情风俗与审美情趣,有着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

    目前,在云南大理、四川自贡、江苏南通、湖南湘西等地仍有保留着扎染这项古老工艺。


    运营 × 深圳市钟表与智能穿戴研究院

    素材整合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

    协会秘书处

    ☎  0755-82949326

    ✉  members @ewatch.cn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求,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