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宫内厅正仓院北院中,收藏有一件传世孤品「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这个琵琶源于唐代流入日本,是传世唯一一个五弦的琵琶,唐代的螺钿镶嵌技巧被它发挥到了极致,世界上现存的能表现大唐盛世繁华的文物,这件也是最典型的之一。
琵琶装饰选取南海夜光贝、彩色琥珀和玳瑁,以细腻精致的工艺镶嵌,极尽绚烂奢华。
正面雕有身骑骆驼、弹奏琵琶的胡人形象,同时人物上方点缀有神鸟与花朵图案,写意来自丝绸之路的异域风情。背面则饰有大宝相花、含绥鸟、飞云等传统纹样,覆盖以琥珀、玳瑁,即使是历经千年,也依旧斑斓如初。
这种极尽惊艳,彰显大唐风韵的传统镶嵌装饰技法,即为“螺钿工艺”,又称“螺甸”,是一种用螺壳与海贝磨制成人物、花鸟、几何图形或文字等薄片,根据画面需要而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是中国特有的艺术瑰宝。
《辞海》中有注,“钿”为镶嵌装饰之意。螺钿材料多种多样,主要是夜光贝,也称夜光蝾螺,还有鲍鱼贝、蝶贝等,经过工匠的精心打磨、髹漆、抛光,成品色泽绚丽、色彩奇幻,视觉效果奇佳。
清代诗人刘应宾更作“螺钿妆成翡翠光”,螺钿的光泽堪比翡翠,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螺钿的历史非常悠久,相传起源于商代,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出土不少西周嵌螺钿漆器,其中一件漆器上面的彩绘兽面凤鸟纹就采用了螺钿工艺。
明代是古代漆器的发展和繁荣时期,当时出现了厚螺钿与薄螺钿作镶嵌并存的局面。
螺钿的镶嵌工艺技法非常丰富,通常可分为硬钿、软钿与镌钿三大类。硬钿又可分为厚片硬钿、薄片硬钿。
“硬螺钿”是选用厚的贝壳片,如将螺贝制成薄如纸,则为“软螺钿”,若将软螺钿的底面衬上各种色彩能产生一种透色效果,就是“衬色甸嵌”。以厚螺钿镶嵌整体来看,漆器呈现的是一种古朴典雅大气之美。
其中最著名的是软钿中的“点螺”,又称“点螺漆”。它产于江苏扬州,兴于唐宋,盛于元明,至清初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所谓“点螺”,就是把螺贝制成0.5毫米以下的薄片,并切割成点、丝、片等各种不同形状,一点一点地镶嵌于黑色的漆底上,在光线下能产生奇幻、绚丽的艺术效果,是漆器装饰中的华丽螺钿。
用点螺工艺制作出的漆器十分精美,因为薄螺钿本身的特性会显出五彩斑斓的光芒,所以非常精美。
螺钿作为一种最常见的装饰艺术,被广泛应用于漆器、家具、乐器、屏风、木雕等有关的工艺品上。
即便是传承至今,也不乏国内外奢侈品牌将其运用在珠宝设计之中。如梵克雅宝的四叶草项链,便是采用K金与母贝结合。
螺钿以其技艺展示天然贝类五彩斑斓的色彩美丽,凭借缤纷多彩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深受人们喜爱。每一寸绚烂的诞生,都并非一蹴而就。
螺钿镶嵌工艺是我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亦是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运营 × 深圳市钟表与智能穿戴研究院
素材来源新华社、整合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
协会秘书处
☎ 0755-82949326
✉ members @ewatch.cn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求,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