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春分悄然而至,放风筝、吃春菜、立蛋的时节又来了。各位上一次放风筝还是在什么时候呢?
在古代,春季就是外出游玩放风筝的绝佳时节。百姓走出家门,沐浴春风,来到空旷的田野放飞纸鸢,享受春日里的轻松和愜意。
东周春秋时期,古人便发明出了风筝,仔细算来距今也有2000多年。
相传,最早的风筝是由春秋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墨子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最早是用于军事类似后来的飞鸽传书,只为了把信息带给对方。
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了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到南北朝的时候,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的时候,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明代郎瑛的《七修类稿》记载了纸鸢的起源和特性,据说古时南方称其为“鸦”,北方称其为“莺”,都可以长时间在空中盘旋。
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还有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也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传统的纸鸢上都描绘着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在造型上多种多样,可分为硬翅、软翅、串式、板形、桶形及自由形 6 种构造。
纸鸢艺术离不开绘画元素,色彩绘画更是丰富,与刺绣、剪纸等传统手工艺相结合,融合了"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等各种题材,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的祝福之意,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而其本身的功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传递战事信息,到用于娱乐玩耍,再到表达吉祥祝愿,而后成为体育竞技项目,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展现了深厚的文化意蕴,不同的纸鸢被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依托。
如今我们习惯称纸鸢为"风筝"。随着纸鸢艺术的代代相传,在纸鸢艺术的发展历程中衍生的许多新的事物。如“世界风筝之都”就是我国的山东潍坊市,是中国著名风筝产地,明代就已在民间出现扎制风筝的艺人。
潍坊国际风筝节还是一年一度的国际风筝盛会,每年4月20日至25日在风筝都潍坊举行。自1984年开始,迄今已连续举办33届,吸引着大批中外风筝专家和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竞技和游览。
运营 × 深圳市钟表与智能穿戴研究院
素材来源新华社、整合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
协会秘书处
☎ 0755-82949326
✉ members @ewatch.cn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求,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