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美的追求,从古至今都是不分男女老幼的。
古代男子爱美程度并不亚于女子,单是身上佩戴的饰品,就远比今日种类繁多,如玉佩、扳指、蹀躞、带钩、鱼符、佩剑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配饰,除了用来“变美”之外,还兼具凸显权势及地位的作用。
玉佩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国人历来以佩玉为美:帝王将相的冠冕上嵌着玉珠,达官贵人的腰带上镶着玉片,文人骚客的衣服上系着美玉,宋徽宗嗜玉成癖,就连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也不忘给贾宝玉脖子挂块“通灵宝玉”。
玉石细腻坚韧,晶莹透明,有超凡脱俗的美,古人便借以作为美好的象征。后来,玉被赋予了道德内涵,并以玉之美来比喻人的品格。
古人言,“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佩备受士大夫、文人雅士的厚爱,他们以玉喻身,用玉的品质来作为自身流行的标准。
蹀躞带 [dié xiè]
蹀躞带,是古代男子圈于腰间的带子,也可以称之为“功能性腰带”,多为皮革材质所制。
蹀躞带本是胡制,在魏晋时期传入中原。它造型简单,前后同宽,在带间有带环,用来挂置各种随身的物件,比如:剑、刀、弓等物品,深受武士的喜爱,后来更成为了贵族男性的时髦装束。
北朝时,蹀躞带在此基础上还发展出了九环与十三环带饰,前者用于贵族近臣,后者主要用于帝王。
到了唐代一度被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而且一定要把七种东西挂在上面,分别为算袋、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袋,俗称“蹀躞七事”。
带钩
带钩是古人束腰、钩挂衣领或随身小饰品的用具,从某种意义上讲就相当于今天的皮带扣。相比而言,古代的带钩品类就丰富了许多,足以彰显主人的身份地位与时尚品位。
带钩所用的材质、制作精细程度、造型纹饰以及大小都是判断带钩价值的标准。带钩的材质有金、银、铜、铁、玉、石等,其中玉质带钩最珍贵。
早在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就有了制作规范的玉制带钩。随着历史的发展演进,带钩的工艺水平也突飞猛进,不仅多种多样,而且多采用包金、贴金、错金银、镶嵌绿松石等工艺,斑驳陆离,多姿多彩,精美程度不输女性戴的钗环首饰。
虎符/鱼符
像如今出门要带身份证一样,古代男子如果在朝为官,避免不了要随身携带“身份凭证“
在唐朝以前,称为虎符。是用玉石、青铜等材料做成虎状,劈为左右两半符,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左半符交给将帅,右半会由皇帝保存(以右为尊),是中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护兵符食物。
唐朝时期被改成了鳄鱼造型,称作”鱼符“。鱼符以不同的材质制成,”亲王以金,庶官以铜,皆题其位、姓名。“装鱼符的鱼袋也是”三品以上饰金,五品以上饰以银“。
扳指
扳指,又称韘,最初是人们在用弓箭射击猎物时,常常会伤到手指,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害,人们便将玉制的韘套在大拇指或食指上,作钩弦之用。
最早见于商代,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就已十分流行。到清代时,则多用作男子的配饰,用以装饰和身份的显示。
扳指选材范围十分广泛,从常见的金、银、铜到翡翠、和田玉、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等均有涉猎,其中,以翡翠扳指最为珍贵。
工艺更是十分考究,除了饰有精致繁复的纹样外,有的还刻有御题诗词,成为人们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佩剑
古剑一般如匕首,无鞘,直插腰际。剑是武器,也是佩饰。在古代只有帝王、诸侯、大臣、武士佩剑,庶民不得佩剑。剑就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和标志。
佩剑同样有讲究,所配之剑在长度和重量上,都因佩带者的爵位高低而有所不同,“身长五其茎长,重九锊(古代计量单位,约合六两),谓之上制,上士服之;身长四其茎长,重七锊,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长,重五锊,谓之下制,下士服之。”
抹额
抹额,也称额带、头箍、发箍、眉勒、脑包,汉族服饰,明朝较为盛行,包于头额,束在额前的巾饰,一般多饰以刺绣或珠玉。
抹额在唐代武人中较为常见,李贺《画角东城》诗云:“水花沾抹额,旗鼓夜迎潮。” 唐宋时期,抹额为男子幞头内所衬的头饰,而且官阶不同,抹额色彩、工艺也不同,如宋代教官用红绣抹额,招箭班为紫绣抹额等。
装饰上较之前也开始花哨起来,面料越来越精细,装饰的珍珠宝石也越来越名贵;另外还出现了用非布料材质制作的抹额,点翠法、镏金法、掐丝法的使用也让这一时期的抹额越来越贵重,渐渐成为富贵人士彰显个人财力的标志。
运营 × 深圳市钟表与智能穿戴研究院
素材整合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
协会秘书处
☎ 0755-82949326
✉ members @ewatch.cn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求,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