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趣]田野记忆 一“麦”相承

  • 行业动态
  • 2024-08-05
  • 当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脉搏相互碰撞,中华五千年璀璨文化必将焕发新时代的勃勃生机。

    田野中的麦子能延续生命,沉甸甸的谷物代表着丰收,而当谷物被收割后,被当作农作物废料的麦秆,却也在有心人的手中以另一种模样化身为自然古朴、惟妙惟肖的画作。

    麦秆画,又称麦草画、麦烫画、麦秸画、烧烫画等,其工艺源于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始于隋唐时代的宫廷工艺品。

    它的历史已有千年,后经历代传播,成为一种完善的艺术形式。它可说是中国民间剪贴画的一种,和剪纸、布贴一样是一种剪贴艺术,是中国独有的民间手工艺制品。

    要制作一副麦秆画,其麦秆要经过:“熏、蒸、漂、刮、推、烫、以及剪、刻、编、绘”等多道工序。

    需先将麦秆浸泡、熏蒸、漂洗,然后剖开整平,再进行薰烫,充分利用麦秆本身的质地,结合温度的高低变化,对薰烫部位分轻重缓急灵活处理。

    然后依据麦秆本身的光泽、纹彩和质感,不另外着色,根据需要进行剪裁和粘贴而成。技术上吸收融合国画、版画、剪纸、烙画等诸多艺术手法,使麦秆表面形成深浅不同的层次和色变,制作出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

    麦秆画具有光泽透亮、装饰效果好、艺术感染力强等优点,制作出的人物、动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给人以古朴自然,高贵典雅之美。

    且因其采用纯天然原料生产,符合环保要求,着色也采取熨烫方法,保证了产品的形色不变和长期保存。

    麦秆画有多种规格和图案,产品题材涵盖人物、人体、建筑、风景、花卉、花鸟、卡通、动物、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兼有现代与仿古风格、纯色与彩色工艺。

    其采用纯手工制作、不可严格复制的艺术特点,使其市场价值非一般装饰品所能比拟。

    麦秆画是一项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非遗技艺,也是具有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民间非遗工艺品。

    它使得废弃麦秆的处理不再是焚烧,而是变废为宝用于工艺品的制作,这不仅能够极大地减轻环境污染,还能带动农户收入的增长,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和非遗文化双振兴。


    运营 × 深圳市钟表与智能穿戴研究院

    素材来源新华社、整合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

    协会秘书处

    ☎  0755-82949326

    ✉  members @ewatch.cn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求,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