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锔(jū)瓷。何为“锔瓷”?通俗地讲,锔瓷就是把破碎的瓷器、陶器等器皿,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修复的技艺。
锔瓷技艺从何时兴起,史书上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有传言称,宋代张择端的巨型手卷《清明上河图》就有此技艺的描绘,由此推断出,至少在宋代,锔瓷匠人就已经存在。
▲《清明上河图》中锔瓷匠人
当时的人们珍惜每一件瓷器,即使破碎,也不愿轻易丢弃,于是便想出了用金属钉子把它们固定起来的办法,以延长瓷器的使用寿命。
从清代开始,锔瓷不再单单满足修补破碎的瓷器。那时进行修补的瓷器中,有一部分价值较高,需要进行装饰性的修复。因此,从那时起,锔瓷开始往美学方面发展,“锔活秀”也逐渐兴起。
有的达官贵胄、名士大雅们为了追求锔瓷的再创造之美,甚至故意将品相完好的紫砂壶装上豆子、倒入水撑裂,然后锔出特定的图案来,用以把玩。
这是一种让破碎的瓷器“死而复生”的传统技艺,经过锔匠的“巧从心头起,妙在手中生”,破碎的陶瓷物件不但能重获新生,并且能在原有的气韵上还增添一抹沧桑的岁月之美,拥有不同寻常、独一无二的美感。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瓷器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件瓷器的诞生,要经过练泥、制胚、施釉、绘彩、窑烧等道道工艺锤炼而成,成器虽经久耐用却非常易碎,幸亏锔瓷一技应运而生:
在锔瓷匠人手中,破碎的瓷器被修补、复原、乃至于重新创造,不仅令其重生,甚至焕发出完全新生的美。被修复的,不仅仅是破碎的器物,更是爱雅之人的惜物之心。
一件破损的器物摆在面前,不是拼起来锔好就这么简单的事。首先得根据器物破损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修补方式。然后,设计修补思路,让器物更美、更加有艺术价值。
锔瓷传人王振海代表作品“七合盏”
锔瓷的工艺非常精细,通常划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就是找碴,对缝,对破损的瓷器恢复原状,准备修补。第二步定位点记,根据瓷器的纹饰结构以及样式张合位置和位点确定锔钉数量和位置。
第三步就是用金刚钻打孔,金刚钻是长约10公的铁钻杆。用金刚钻钻孔,打孔也是对技术的一大考验。有些瓷器厚度就几毫米,打孔时都是毫厘之差,一是手要拿得稳对的准,最好不能打穿,二是孔要对称,不能有一点偏差。
第四步锔钉。锔钉制作体现手艺人的水平,锔钉的韧性和制作锔钉的水平,也决定着锔补器皿的使用寿命。最后,用鸡蛋清和瓷粉调和补漏,防止瓷器漏水,这样完整的锔瓷就完成了。
所以,想要修复好一个瓷器,不仅需要打磨和琢磨的耐心,更需要长期的经验累积。
这门行当中,还有粗活、精活之分。粗活又称常活,民间常有锔盆、锔碗、锔大缸的锢炉匠,所用的工具金刚钻、锔钉都比较大、粗糙、单一、是清一色的铁钉。
精活又称秀活、行活,即属于古董、古玩行里独具魅力的艺术再加工。所用的工具金刚钻小巧精致,锔钉完全用民间绝活锻铜工艺加工而成,美妙绝伦,有花钉、素钉、金钉、银钉、铜钉、豆钉、米钉、砂钉。
曾经,锔瓷这门技艺,因为瓷器工业化生产而失去价值产生了断层。但随着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复苏,这一古老的手艺又重新回到了人们视野。
时至今日,锔瓷也不再局限于锔瓷,金缮、錾刻、精工、包边、漆艺、镶嵌等等也加入了锔瓷人的手艺行列,只为将一件器物的价值和美感更好地表现出来。
运营 × 深圳市钟表与智能穿戴研究院
素材整合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
协会秘书处
☎ 0755-82949326
✉ members @ewatch.cn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求,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