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被人们赋予独特的精神气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由此衍生出精彩绝伦的竹雕技艺。
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
它技法多样,风格清雅古朴,别具特色。2006年5月20日,竹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中国早在远古时期就已开始用竹制造生产和生活用具。出于爱美的天性,在竹制品上施加装饰,与雕花的玉、石、骨、木器原无差异。
作为一种正式的作品,竹雕在西周时已经形成。《孙子兵法》、记载医药处方等均用竹简制成。
成形的竹雕工艺始于唐代,《图画见闻志》记载,唐时德州刺史王倚家有一支毛笔,两头各出半寸,中间刻军行一辅,人马毛发、亭台云水,无不精绝。
竹雕早期通常是将宫室、人物、山水、花鸟等纹饰,刻在器物之上。而且存世的竹雕制品也很少,目前所见的多为明清两代的传世品。
明清时期,文人画的勃兴,促进了竹雕与书画、雕塑艺术的结合,竹雕艺术达到鼎盛。其竹雕制品,雕刻技艺的精湛,早已超越了前代。同时雕刻名家辈出,并且涌现出了诸如“嘉定三朱”等竹雕大家。
明代的竹雕风格大多浑厚质朴、构图饱满。刀工深峻,而且线条钢劲有力,图案纹饰布满器身。
清代前期的竹雕制品带有明代的遗风,但表现技法更为丰富多样,浅刻、浅浮雕的技法同时并用。
竹雕作品依据品种和产地的不同,在工艺上又各有所长。竹雕形式丰富,除了圆雕、浮雕等不同表现形式之外,还引申出留青、贴黄、镶嵌等工艺。
圆 雕
圆雕是指完全立体的雕刻,即前后左右均完整雕出景物形象,具有三度空间,在不依附任何背景的情况下,可从四周的任何角度进行欣赏。
这种以圆雕技法刻制的器皿,大多是取竹根为材,根据竹的自然形态进行构思和设计,略施雕镂,使其成为或巧妙、或古朴、或精致,供人观赏的艺术品。
浮 雕
浮雕指在平面基础上雕刻艺术形象,物象近似绘画,前后体积压缩。因此,浮雕是介于绘画和雕刻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
留 青
所谓“留青”,也称平雕,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图案,把图案之外的青皮铲去,露出竹肌。
这种雕刻方法不仅精巧,而且竹器外表色泽莹润,经常抚摩掌玩,年代越是久远,竹肌颜色越是深沉,光滑如脂,温润如玉,色泽近似琥珀,同时图案部分也越清晰突出。
阴 刻
阴刻是指所雕的物象低于雕面的水平面的雕刻技法。线刻,在平面的雕面上以阴刻线条造型,与绘画中白描相似。
微 刻
微刻也是竹刻的一种,由于竹子纤维结构,以至于较难在竹子上面进行微刻,故现代雕刻家鲜少可以在竹子上进行微刻,这也是竹刻较难的一种。
透 雕
贴 黄
贴黄又称“竹黄”、“翻黄”、“反黄”、“文竹”等。其工艺乃取竹筒内壁之黄色表层翻转过来,经煮压、粘贴到木制胎骨上使其成器。
清中期以来,江苏嘉定、浙江黄岩、湖南邵阳、四川江安、福建上杭均以制作贴黄著称。
镶 嵌
为了增加竹木雕的层次感,采用与载体色泽不同的材料通过镶嵌形成图案。如嵌牙、嵌玉、嵌石、嵌竹、嵌木、嵌骨、嵌螺钿、嵌珊瑚、嵌玳瑁、嵌珍珠、嵌瓷等材料。用多种材料镶嵌在一件作品上,称“百宝嵌”。
中国制造工艺传世经典《考工记》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一般器物制作尚且如此,文人雅玩则更具乾坤。
他们或道法自然,最大限度地洞察材质的天然奇态,将造化之美请于书斋案头,清心悦目;或鬼斧神工,把精湛的镌刻之技施于器上,却不露匠气,惟妙惟肖;或心高意远,寄闲情逸志于物中,身在喧市,而心飘万里也。
竹还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精神文化象征,古往今来,“人生贵有胸中竹”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
竹雕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艺术财富。
运营 × 深圳市钟表与智能穿戴研究院
素材整合自非遗说是、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
协会秘书处
☎ 0755-82949326
✉ members @ewatch.cn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求,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