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朱舜华:30余年磨一剑 助深圳钟表行业高质量发展

  • 行业动态
  • 2024-12-16
  • 访谈出自《深圳工业口述史》系列(第二期),由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圳市工业展览馆、深圳晚报社联合出品,旨在邀请来自不同领域和行业、亲历深圳工业发展不同阶段和参与深圳产业发展创新的人物,讲述他们“亲历、亲见、亲闻”的历史片段和工业发展进程,弘扬来深建设者们勇立潮头、敢为人先、拼搏创新的工业精神,进一步推进深圳工业文化发展。

    1.jpg

    朱舜华,1965年3月出生于广东广州,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现任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会长、深圳市智能穿戴产业联合会会长、深圳市钟表与智能穿戴研究院院长。1987年进入钟表行业,作为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001号员工,1990年创办了中国(深圳)国际钟表展、1994年参与了深圳钟表市场筹建、2002年参与了规划和建设”深圳市钟表产业集聚基地。带领协会获得“全国先进社会组织”“广东省先进民间组织”和“深圳市5A级社会组织”等多项荣誉。36年来,他一心致力于为深圳钟表产业发展服务,助力打造“深圳钟表”区域品牌,巩固“中国钟表之都”城市美誉。

    2.jpg

    一径青山途漫漫,不负初衷信未减。我职业生涯的三十余年,有幸见证并参与了深圳钟表行业从贴牌代工,到创立品牌、稳步发展,再到自主研发、持续创新的过程。深圳,凭借改革开放制度和充裕的人力资源等优势,为钟表行业早期发展提供了沃土。在这里,营商环境一流,产业链完善,科技创新强劲使行业得以腾飞。未来,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将继续大力发挥协会作用,用深圳制造的手表品牌体现“美好生活,深圳创造”,助力深圳现代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

    壹:上世纪80年代的深圳,犹如一颗蓄势待发的新星,以其开放的姿态与创新的力量,吸引内地人才和港资企业来到这里。

    钟表协会001号专职人员

    1987年7月,我在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后,面临出国深造还是到深圳工作的选择。上世纪80年代的深圳,犹如一颗蓄势待发的新星,以其开放的姿态与创新的力量,吸引内地人才和港资企业来到这里。经过深思熟虑,我选择先到深圳闯荡一下。来到深圳,我就很快进入了中国石化集团深圳市精华电子公司工作,任助理工程师。

    此时,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成立不到半年,办公地点在中航集团企业部。首届秘书长是中航企业集团企业部经理邹通华,副秘书长是中航企业部高级工程师高淑英,负责协会日常工作。为了工作需要,协会需要正式聘请一个专职员工,刘景范会长提议,最好要招聘一个既会粤语、又会英语的男性大学毕业生。

    1987年11月,在一次行业活动中,时任协会副会长的精华电子公司总经理于永革推荐了我,并找我谈了想推荐我到协会工作的想法。当时,深圳工业化处于初级阶段,航空航天、电子、化工等各行各业几乎都与港方合办企业。手表是当时结婚必买的“老三件”之首,深圳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手表厂商和人才,行业一片蓝海。充满挑战的城市和欣欣向荣的行业,让我跃跃欲试。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1988年2月,我正式加入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作为协会第一位全职工作人员,我开始了30余年的职业生涯。按照当年的想法,确实是计划工作几年就出国留学深造。确实没想到会做这么长久。

    手表是很讲究工匠精神的,只有像工匠那样慢慢地去努力,才可以把这个行业做得很好。我们协会也是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努力,事实也终究证明了小协会也同样可以做一些大的事业。

    3.png

    ▲1987年1月,深圳钟表行业协会成立

    每周均有三家以上企业落户深圳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后,迅速接过香港“世界代工厂”的接力棒,外商纷纷在深圳及周边地区投资建厂,内地各企业也都来深圳办合资企业,希望能生产洋气新颖、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当时,深圳市政府设有工业办公室负责审批新企业,协会成立后,便主动承担了招商引资及协助企业办理审批手续的工作。

    那时,我的工作主要是引导企业规范填写申报文件,准备可行性报告等各种批报文件。1988和1989年每周都有三家以上新的企业落户深圳,在协助外资企业申请办理注册登记手续沟通中,粤语、英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时,很多港资钟表企业的背后都是有来自瑞士、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的品牌企业。

    得益于深圳强大的工业制造实力与精密加工能力,大量钟表企业、关联配套厂纷纷在深圳落户,为产业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和技术。同时,随着外资企业不断地迁入,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加工技术,也带来了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及周边沿海地区形成了较完整的上下游生产供应链。

    贰:为助力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满足当时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协会采取“引进来 走出去”策略,对内创办深圳国际钟表展,对外不断带领企业到瑞士、日本等国学习。

    创办首届深圳国际钟表展

    1988年5月,协会在仅有2名员工,共用14平方米办公场所的艰苦环境下,成功举办了“首届深圳市钟表展销会”,这也是深圳国际钟表展的前身。此次展销会场地不足300平方米,仅有15家企业参展,每个参展企业只有两节柜台。却挤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400多个商场代表,短短3天活动,让国内市场看到了数百种新款钟表。其中,1983年创办的天霸表名噪一时受到追捧,1987年成立的飞亚达首次推出产品就声名鹊起。

    1990年,当时华南地区最大的展览场馆--深圳国际展览中心已开业。为帮助企业寻找订单,我们协会决定学习香港钟表展模式,对钟表展销会进行了新的定位,“首届深圳国际钟表展”应运而生。1998年,深圳钟表展获国家外经贸委批复,正式命名“中国(深圳)国际钟表展”。

    2010年深圳钟表展发展到顶峰,与北京钟表展合二为一,成为“中国钟表第一展”,同期设立钟表文化周举办包括“中国钟表高峰论坛”在内的30多场活动。至此,深圳国际钟表展不再只是办一个展览、办一个活动,而是要把企业文化的建立、钟表文化的传播,新品的发布、高技术新工艺的推广等融合在一起,变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展览会。

    2019年,度过30周年庆典的“中国(深圳)国际钟表展”成为全球钟表行业第二大展览,并创新设立了“时间电台”“时间电影”“时间有爱艺术工艺基金”“时间图书馆”“时间博物馆”等多项品牌活动。30年,成为了中国钟表品牌的孵化、培育、发布、成长的重要平台。

    4.png

    ▲1988年,深圳钟表展销会现场热闹非凡

    “走出去”以瑞士表为标杆

    除了在国内办展会,我们也带领企业积极“走出去”参展。1989年初,我们首次组织企业去参加香港钟表展,这也是深圳市钟表协会第一次到香港参展,只要了一个15平方米的标准展位,这样一个很小的位置被包括飞亚达在内的3家企业的产品堆满了。这次参展让我首次学习和思考展览文化和商业模式,也认识到我们与世界知名品牌的差距。

    从1996年起,钟表协会先后组织企业参加全球的钟表展,包括瑞士、德国、英国、俄罗斯、日本、韩国、阿联酋、捷克等国家。并积极参与钟表行业国际交流,对此,1999年协会还专门创办了首个中英文钟表专业网站“中国钟表网”。

    2000年,中国加入WTO后,深圳提出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从制造向创造、从国内品牌向国际品牌发展。也是这一年,我正式接任秘书长工作,更加频繁地加大国内外企业学习交流。手表市场放开,瑞士的手表快速进入国内。由于很多配件都是在中国完成的,瑞士表在畅销的同时,中国的企业也赚到了钱,还学到了先进的制造和管理经验。经过十多年发展,在2008年前后深圳钟表行业迎来了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时机。以瑞士表为标杆——这是“深圳钟表”瞄准全球产业最顶端作为赶超目标,全面学习产业发展路径。

    办展的30余年,我经历了深圳钟表行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代工生产转型自主品牌创业、从国内迈入国际市场的历史进程。钟表展是创业者的摇篮,是企业家的孵化器,成就了多位中国钟表行业的推动者、引领者和赋能者,也成为全球业界品牌创业、创投、创新的最重要平台。

    5.jpg

    ▲2019年6月21日,第17届中国钟表高峰论坛在深圳成功举办

    叁:随着钟表产业集聚发展和品牌出海,世界知名品牌对于中国钟表品牌来说不再“高不可攀”。

    创建“时间谷”产业集群

    2002年,深圳提出“以高新技术改造钟表行业”倡议并主导“深圳市钟表产业集聚基地”计划。2007年,随着光明新区的设立,深圳市钟表产业集聚基地的建设开始步入发展轨道。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和企业纷至沓来,飞亚达、依波精品、天王表、精瑞机芯、格雅表业、瑞辉钟表、森丰精密、伯尼实业、君斯达等主要钟表企业相继落户。

    2011年12月,“时间谷”获得了国家“第一批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的称号。2015年钟表协会以“中国时间谷”升级集聚基地定位,以“产商学研投融”构建产业可持续发展生态。至今,包括六家“中国钟表十强企业”,深圳市重点项目“钟表总部经济--时间谷创意大厦”在内的12个重点企业建成总部大厦。依托于“时间谷”的产业布局和集聚,是深圳获得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钟表之都”的核心原因。2016年,为了更好地服务行业,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也从福田移迁到光明。

    “时间谷”的建立不仅推动了深圳钟表产业的飞速发展,周边聚集了数百家精密制造供应链配套企业,为钟表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如今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钟表品牌、精密制造、智能穿戴、医疗器械”的新质产能核心区。

    6.jpg

    ▲2011年9月15日,中国深圳钟表产业集聚基地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举行

    开启时尚品牌产业之路

    2010年,我成为深圳市政协委员,提出的第一个提案就是“围绕着城市建设研究时尚产业的发展”。时尚是跟人相关的一个产业,也是跟城市紧密结合的。制造业是可搬离城市的,而时尚不可以。我们希望协助政府制定产业整体规划,继续引领钟表产业融入深圳时尚产业的发展,成就中国未来的时尚国际品牌。

    从接任秘书长开始,我们就开始了“品牌工程”。截至目前,深圳钟表企业申请外观专利和发明专利已超过2000件。从飞亚达的“神七”舱外航天服表,到宝时捷的“脉搏腕表”,再到依波的“时窗”和“相遇”系列,全球工业设计顶级奖“德国红点创意设计大奖”有5项钟表设计产品诞生在深圳。近年,更推动了包括“玺佳”“贝伦斯”在内的多个创新品涌现,在日内瓦钟表大奖、路易威登设计奖等全球设计奖中不断获取好的成绩。

    30多年来,钟表协会就通过不断地创建品牌,成就了现在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展览、论坛、设计大赛、媒体等产业公共服务品牌,不断推动“深圳制造”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钟表业最高水平。其中,2014年和2019年,深圳市两次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及中国钟表协会授予“中国钟表之都”称号,成为全国唯一获此称号的城市。

    7.jpg

    ▲2019年6月,中国·国际深圳钟表展开幕

    肆:钟表早已不是一个产品的代名词,而是品牌、制造技术、可穿戴设备与科技的结合,从而构成一个内涵丰富、相互关联的整体产业和时间生态。

    引领智能穿戴制造

    钟表、智能穿戴、精密制造是紧密关联的三大产业。2022年6月,深圳将钟表产业在内的现代时尚产业列入“20+8”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提出研发智能化手表装配线、智能在线检测技术、柔性制造技术等,发展与健康管理相关的智能手表,在智能手表传感器等领域核心技术实现新突破。这为深圳钟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自主创新的信心和决心。

    在我看来,智能穿戴产业或许能让传统钟表拥有全新商机。其实,深圳企业早已布局智能可穿戴产业,纷纷加大投入。例如,华为从2012年开始就开始投入智能手表等智能穿戴产业,深圳本土钟表品牌飞亚达推出全新智能手表,力争在智能可穿戴市场分得一杯羹。伯恩光学、蓝思科技、森丰真空镀膜等一批钟表企业已经跨界成为高科技配套企业等。

    智能穿戴设备是物联网的接口,也是大数据采集的端口,这一产业大有可为。钟表早已不是一个产品的代名词,而是品牌、制造技术、可穿戴设备与科技的结合,从而构成一个内涵丰富、相互关联的整体产业和时间生态。深圳钟表行业正积极拥抱新科技,在传承精密制造和工匠精神的同时,拓展一个全新的更大的智能穿戴市场。

    这几年,深圳钟表产业以自身的精密制造技术优势迅速迈进智能穿戴设备领域,与苹果、三星、华为等研发智能手表的企业合作,成为这一领域的主要硬件生产提供者,占全球智能手表近九成份额。深圳市智能穿戴产业联合会也致力于帮助转型的企业吸引创新创意设计与资本、产业对接等,助推钟表企业、产业创新发展,让更多深圳生产的可穿戴智能产品走俏市场。

    推动深圳钟表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目前,深圳钟表制造成表相关的配套零部件超过95%在本地生产,具备集研究开发、外观设计、加工制造、试制检测、表面精细化处理、材料改性等完善的全产业实力。除了布局智能穿戴外,传统手表通过创新,适应社会变化适应年轻人,一样可以焕发新机,例如,前几年全球很火的DW品牌,就是在深圳制造,很薄、设计感十足、很时尚,在全球都卖得很好。

    此外,对于企业来说在产业发展中选择一个高标准品牌去对标也很重要,包括其组织架构、品牌发展历程、行业协会运作、标准制定等。例如在标准制定、加工制造和生产理念上,我们可以更加追求极致。日内瓦方面对每个零件的加工方式、打磨方式都有要求,而国内生产制造更加追求速度,主要通过成品质量检验判断成品是否合格。量变产生质变,在精益求精方面,我们还有进步空间。

    30年磨一剑。展望未来,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将继续大力发挥协会作用,推动钟表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走向全球市场,持续提升产品附加值,不断向价值链高端跃升,用深圳制造的手表品牌体现“美好生活,深圳创造”,助力深圳现代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


    运营 × 深圳市钟表与智能穿戴研究院

    来源 × 深圳Plus

    撰稿 × 深圳晚报记者 郭海南

    转载请注明出处


    商务合作

    协会秘书处

      0755-82949326

      members @ewatch.cn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求,请联系我们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