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趣】瓷为纸,刀代笔,绘就大千世界

  • 行业动态
  • 2024-12-23
  • 它以刀代笔,以瓷为纸。在瓷盘光亮的映衬下,刻刀凿下的细碎刻点拼绘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或是高山流水,或是国色天香,或是百鸟朝凤。一毫米的厚度里,就有大千世界。有人称其为”瓷器上的刺绣“。

    它是中国瓷器和中国书法、绘画两大技艺的完美结合,既发挥了瓷釉晶莹光洁的特色,又使得书画风韵持久不损,使之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1.jpg

    关于瓷刻的起源,众说不一,有人认为早在秦汉时期就有瓷刻了,不过史学界认为那是原始的瓷刻,到了清代中期,独具一格的瓷刻艺术才算真正形成。

    也有人认为,宋朝的时候,皇帝喜欢把一些名人的书画作品勾画在瓷器上,但是又担心时间久了瓷器上的彩绘脱落,就命陶瓷工匠用刀子把书画的线条、轮廓刻画出来。这样一来,瓷器上的彩绘就不容易脱落了,由此瓷刻开始流行开来。

    2.png

    更常见的说法是,清朝乾隆皇帝常在自己特别喜欢的瓷器上题诗,为使御迹能长久留存,就命宫廷艺人将其刻于瓷器上,从而产生了瓷刻。

    到了后期,在宫廷内还专门设置了“故宫造办处”,专门制作宫廷使用的工艺品,瓷刻工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开始用刀在瓷板或其他器皿上雕刻山水、花鸟、草虫等。至此,瓷刻真正发展成为了一门新的瓷器装饰艺术。

    3.jpg

    质地硬而脆,这样矛盾的属性大概也就只有陶瓷能够兼而有之。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要在瓷器上进行刻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件瓷刻作品的创作过程极其复杂,需要经过作图、选料、描边、凿刻、研磨、调色、着色、晾晒、二次凿刻、打磨、养护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需要工匠全神贯注,稍有不慎便可能前功尽弃。

    正如大丰瓷刻艺术家陈银付所言,“相当于用石头砸鸡蛋”,专业美术知识的融入使得这门技艺更显珍贵。

    4.jpg

    ▲陈银付的作品《齐白石》

    5.jpg

    ▲陈银付的作品《燃不尽的乡愁 》

    6.jpg

    ▲陈银付的风景画作品

    在具体创作时,工匠需要分析凿刻瓷器的材质,根据瓷器的材质选择适合的凿刻工具进行凿刻,以确保凿刻的效果。

    为了避免凿刻过程中出现失误,工匠必须利用复写纸将需要凿刻的汉字或图案印在瓷器之上,然后采用钻石刀或者钢凿进行瓷刻。

    在进行实际凿刻时,工匠必须注意刀锋的走向以及气力的控制,刻画的线条最好保证一刀到底,使凿刻图案具有流畅性,同时工匠还必须根据凿刻图案对凿痕、刻痕进行合理布局,仔细考量痕迹之间的疏密程度以及粗细程度。

    7.png

    而且需要保证凿头或刀头在磨至锋利的情况下再使用,避免由于凿头损坏而造成瓷器表面的崩坏,瓷器表面一旦出现崩坏,必须重新进行凿刻。

    在利用小铁锤进行敲击的过程中,工匠还必须保持匀速且轻快的节奏,否则容易出现用力过猛的情况,造成崩坏。

    8.png

    瓷刻技艺之精妙,在于其“刻瓷如纸,走刀如笔”的绝妙境界。精细的凿刻,将深浅不一、疏密不同、长短不齐、有粗有细、有实有虚的刀法和技法结合,在瓷体表面再现书画笔墨之韵,再传金石雕刻之趣 。

    9.jpg


    运营 × 深圳市钟表与智能穿戴研究院

    素材整合自网络、典藏中式美学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

    协会秘书处

      0755-82949326

      members @ewatch.cn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求,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