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柿子是情有独钟的,至今已有上千年栽培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不仅是人们果腹的食物,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蕴含着吉祥美好的寓意,如"柿柿"如意, 心想"柿"成等。
它不仅可以做吃食,还适合做天然染料,在工艺上,提炼出柿之色的是柿染。
柿染,草木染中的神奇之作。是将还没成熟的青涩柿子捣碎后榨汁发酵做成漆,在布料、皮革、木器、纸张等材料上染色。
它是一种完全依赖于太阳的工艺。大多的草木染工艺是将材料浸泡在溶液中进行染色,而柿染却有所不同,经柿染的材料在太阳下晾晒后才开始显色并逐渐加深。因此,柿染也被称作“太阳之染”。
如果再加入媒染剂、如含铁、铜物质的媒染剂,白醋、白酒或盐、碳酸氢钠等,还可产生土黄、黄褐、深褐到焦褐、灰黑等色彩变化。
柿汁具有丰富的天然单宁酸与胶质,染色之后,色素与胶质逐渐固化成高分子聚合物,使纤维产生极优异的色牢度,特色是耐洗耐晒,时间越久显色越深,还可染出皮革的质感。
柿染的步骤看似很简单,只有“浸泡、拧干、晾晒”三个步骤,但这项工艺远比人们想象的要花时间和精力。
由于每次晾晒都会加深材料的颜色和增加材料的强度,为了避免出现工艺问题,染色的匠人每次都会对时间、地点以及材料做精细的计算。
柿染最早的记载源自中国唐代的《云仙杂记》,其中有言:“笼桶衫柿油巾,皆蜀人奉养之粗者”,由此推测,柿涩染工艺在唐代或更早就已经出现,并用在面料染织上。
到了明清时期,柿染所用的柿漆因其防水、防腐、防虫的特性,被广泛用于建筑材料的防腐。江南一带的制伞和黑纸扇工艺中也曾有柿漆的广泛应用,杭州的黑纸伞也因经久耐用、质地精良而著称。
到了现代,由于受到工业化的冲击,一度销声匿迹。不过随着近年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柿染得以焕发新生,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果实、太阳、时间、匠人……一起造就了柿染,使它拥有自然的生命力,每一件柿染后的成品,都烙印着阳光的颜色,阳光的味道,独一无二。
运营 × 深圳市钟表与智能穿戴研究院
素材整合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
协会秘书处
☎ 0755-82949326
✉ members @ewatch.cn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求,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