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揲(yè),是一种古老的金属锻造工艺。“锤”是用锤具把金块打成器物,“揲”则是捶打金块成片状。
它还被称作“打作法”或“槌揲法”。这种工艺充分利用金、银质地柔软,延展性强的特点,通过反复捶打,使之延伸展开成片状,再按要求打造成各种器形和纹饰。
一锤一揲之间是匠人和材料之间的碰撞磨合。千锤百炼,方成一器。
锤揲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
考古发现的例子包括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包金铜虎、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商代太阳神鸟金饰,以及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商代包金青铜像和金面鱼形饰等。
▲金沙遗址出土的商代太阳神鸟纹金饰
唐代时期,随着金银器制造业的繁荣,锤揲技术逐渐成熟,并广泛应用于佛像、器皿制作。
宋代以后,该技艺分化出南北两大流派:北方以藏传佛教造像为核心,注重宗教艺术的庄严与神秘;南方则以江南地区的铜器制作为主,追求生活器物的实用与雅致。
锤揲讲究慢工出细活。匠人执拗于一方天地,需要打磨数月乃至半年,才能制成一个物件。
先要将贵金属材料熔化,去除杂质,将其铸造为金锭或者银锭,用锤子反复敲打,使其延伸展开成为一定厚度的金片或银片。
在这个过程中,金属块要不断的进行热加工,在火中烤,然后取出在铁砧进行反复的捶打锻炼,将金属物捶打到合适的厚薄。而这个厚薄的合适程度,取决于之后需要做的物件。
然后将金属按照设计的要求不断地进行捶打。在此过程中,还需要配备用松香混合滑石粉和植物油的“胶垫”,一般称之为底衬。
在捶揲大型的器物和一些凹凸的精密花样时,底衬必不可少。这种带有一定弹性和韧性的底衬,可以有效的固定金属块并吸收锤揲的力。
“锤击”在锤揲工艺中非常关键,看似是简单重复的锤击动作,但锤击的力度、锤击的方向以及锤击的部位不同,所产生的变形也会不一样,决定着物件的厚薄和造型。
一锤一揲中,毫厘之间的分寸均掌握在匠人手中。
锤揲的独特性在于其“以力塑形”的哲学。捶打,敲击,反复,直至器形和纹饰成型。不同于繁复的华丽之美,而是在塑造的器物本身带来独特的肌理变化。
每个器物的每一道锤纹都是匠人对力度的控制和对美学的制造,使得金属脱离了冷冰冰的质感,多了人文的温度。
时至今日,现代机械的介入使得金属器皿成型方法更为广泛。但匠人指尖温度与心手合一所赋予作品的独特肌理感及人文温度,仍是机器大批量生产所无法复制的。
运营 × 深圳市钟表与智能穿戴研究院
素材整合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
协会秘书处
☎ 0755-82949326
✉ members @ewatch.cn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求,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