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花丝,是以形式多变、细如发丝的银丝组合成变化万千的图案纹理,并且利用不同花丝的折射光影来呈现丰富的层次感。在中国贵金属工艺中独树一帜。
银花丝分为南派和北派。成都银花丝是中国花丝技艺的南派代表,与北京花丝镶嵌技艺并称南北双绝。
不同于北京花丝镶嵌以“镀金、烧蓝、镶宝”为特点的雍容华贵。成都银花丝不镀金,少有嵌宝石,以素银为材,利用独特的平填花丝技法表现材质本身的素净典雅。
成都银花丝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与蜀绣、漆器、瓷胎竹编、蜀锦并称“成都五朵金花”。
成都银花丝工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最开始是为了满足皇室和贵族高雅审美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到了汉朝时期,成都地区金银器皿的制作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西汉在成都、广汉两郡设立工官监造金银器等,规模已较宏大。它除宫廷享用外,并赐封疆大史,有功之臣。
在长沙马王堆、湖北江陵凤凰山及贵州清镇等汉墓中,乃至朝鲜平壤、蒙古诺音乌拉古墓中都曾发现大批署有"蜀郡西工"、"成都郡工官"戮印的金银器。
到宋代,成都的金银器制作已十分精美,出现了丝、片结合的产品。1969年在四川德阳孝泉镇发现了窖藏的一批宋代成都造的银器,有莲花杯、菊花杯、镂空盒、瓜形壶等,造型多样,结构巧妙,做工精美。
到了明清,成都的金银花丝工艺开始结合“堆丝,填丝,垒丝,炭丝,錾刻”等技术,逐渐形成了地域特征。并在民间广泛传播,风格更贴近百姓生活。
银花丝技艺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平填”技术,无胎成形,反映出艺人高超而精湛的技艺。艺人们根据设计图稿,采用不同粗细的纯银丝,先制作出图形边框,再用不同的技法对中间的图纹进行填充和编织。
这种独特的技艺令人想起了刺绣及其他手工技艺,全凭艺人的艺术感悟和熟练的手上工夫。再加上填丝、垒丝、穿丝、搓丝焊接等综合技术的运用,一件精美的银花丝产品便在艺人手下诞生了。
即使是立体造型的制品、大型复杂的制品、方圆不规则的产品,也一律采用无胎成形法,彰显出这一民间工艺的技术和艺术含量。以高纯度白银为原材料,造型别致、晶莹剔透,具有浓郁的汉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地方风格。
成都银花丝技艺中,还有一道关键的工序,那就是白银防变色工艺处理,这就使银花丝产品能在较长时间保持柔和的光泽,不褪色,从而为产品带来衡定的美感。
银花丝工艺从选料就极为严苛,必须选用高纯度银料。拉丝、填丝、垒丝等工艺紧密相连,任何一步稍有差池,便会前功尽弃。
优质的银料是银花丝工艺的基础。制作时,需精选纯度达99%以上的银料,杂质少的银料拉制出的银丝柔韧性好、色泽光亮,为后续复杂工序提供保障。
将银料加热熔化成条后,通过特制拉丝板拉丝。从较大孔径逐步拉至细如发丝,最细直径仅0.05毫米。拉丝过程中需多次退火,避免银丝断裂,这要求工匠精准掌控力度和火候。
完成造型后,先用粗砂纸初步打磨,去除杂质和粗糙部分;再用细砂纸精细打磨,使表面平整;最后用抛光工具和抛光膏进行抛光,让银花丝表面光滑如镜,散发温润光泽。
时至今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日益关注,银花丝技艺也因有了年轻血液的注入而越发鲜活。
当古老基因与现代技艺融合,这项传承千年的技艺,也在不断发展中生长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血肉与个性。
中国工艺美术大倪成玉作品《百鸟朝凤》
运营 × 深圳市钟表与智能穿戴研究院
素材整合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
协会秘书处
☎ 0755-82949326
✉ members @ewatch.cn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求,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