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钟表业:产业集聚 推动行业迅跑

  • 行业动态
  • 2005-09-09
  •     全球最大的钟表制造基地;占据世界45%以上市场份额的出口量;生产量占国内钟表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全球40%以上的石英钟表产自深圳;全球50%以上的钟表产品,都留下“深圳烙印”……
        上述一组数字,展示的是深圳钟表产业的骄人业绩,反映出深圳钟表行业笑傲全球舞台的真实现状。
        在日前结束的“中国名牌产品暨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表彰大会”上,全国钟表行业所评9个“中国名牌”中,深圳就独占4个。到目前,深圳钟表业已崛起以依波、飞亚达、天王、霸王4个“中国名牌”以及时运达、星皇、雷诺、东方星等为代表的优秀品牌群,当仁不让地成为国内行业龙头。
        记者采访调查发现,深圳钟表业之所以成为国内同行翘楚,与其产业的高度聚集以及品牌优势密切相关。深圳钟表行业信息、人才、设备、资金等行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优质资源高度集中,知名品牌群扎堆竞技,不断推动着该行业迅猛发展,领跑全国。
        产业集聚为行业发展助跑
        “如果追溯深圳钟表行业的发展起源,也许应该从东门老街一条小巷内的钟表维修摊档算起。”面对记者疑问,市贸工局相关负责人这样回答。他回忆说,“那是当时深圳惟一与钟表相关的小生意。”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从几乎一无所有开始起步的深圳钟表业,能在短短二十几年间一路迅跑,不仅以4个“中国名牌”令业内瞩目,而且以其独特优势,在国际国内两大市场长袖善舞,演绎精彩。
        “产业集聚是深圳钟表业发展的最明显特征和优势。”深圳钟表行业协会秘书长朱舜华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语中的。据他介绍,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深圳丰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完整的生产配套环境和毗邻香港这一世界钟表主要集散地的地缘、信息、资金、市场资源优势,吸引了大量外资大规模来深设厂。“与‘三来一补’企业明显不同的是,他们以产品制造为龙头,与之关联的配套厂也紧随其后纷至沓来,因而形成了较完整的上下游供应链。”
        产业集聚规模的初步形成和城市投资环境的日趋完善,引得众多海外著名钟表企业相继投资深圳,使该产业的集聚效应更加明显。此时的深圳钟表产业,已形成配件厂、组装厂门类齐全,市场反应速度快,配套便捷的产业格局。日本钟表巨头“精工”和“西铁城”的表壳、表带和成表,都开始在深圳生产,多家瑞士品牌也开始在深圳开发配件供应商。
        据统计,以深圳为龙头的珠三角钟表行业,汇集了中国钟表行业90%的产能。深圳钟表产业的高度集中,使信息、人才、设备、资金等行业发展优质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巨大的产业集聚优势,使深圳迅速成为中国钟表业生产和出口的最大基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钟表零配件生产基地之一。
        去年,“深圳市钟表集聚基地”正式挂牌运作。这个集名牌钟表研发、生产、物流、配套、展示、营销与人才培训于一体的基地,不仅增强了对整个钟表产业的辐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深圳钟表产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占有率。
        依品牌优势抢占海内外市场
        产业集聚的优势,使深圳企业不仅可以享受产业配套完善带来的生产便利性和生产成本优势,而且为品牌创建打下坚实基础,一大批国际国内知名品牌相继涌现。在全国主要城市的商业网点和百货公司,深圳制造的品牌钟表随处可见。
        “自起步之初,深圳钟表企业就充分认识到产品品牌的重要性。”朱瞬华告诉记者,自1984年天霸表上市开始,深圳钟表行业终于开创了第一个自有品牌。之后,飞亚达、依波、天王等一批国内公认的知名品牌相继涌现。
        “真正的品牌创建,是从1995年遭遇行业危机开始。那时,日本、瑞士等钟表大国的企业集团,凭借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科技优势,进行大规模的低成本扩张,致使国内相当一部分生产企业出现产品售价和生产成本倒挂的状况,部分企业不得不倒闭或转产。”市贸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也正是这次危机,迫使深圳钟表企业重新进行市场定位,行业内的龙头企业率先放弃低档产品的生产,开始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产品档次,提升产品竞争力,并着手创建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依波、飞亚达、天王、蓝宝石等品牌充分发挥主力优势,率先在国内市场发力,开拓销售网点、推广品牌概念并在各省市建立起密集的服务售后网点。很快,一批深圳开发的自主品牌在国内钟表市场大行其道,品牌优势日益凸显。在扩大国内市场份额的同时,深圳钟表业还向国际市场要效益。深圳钟表出口数量大、国家多,美洲、欧洲、澳洲、非洲等……几乎地球上每个国家,都能找到“深圳制造”的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