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三角企业面临的劳工短缺及经营成本问题

  • 行业动态
  • 2004-12-08
  •                                                                                   全国政协委员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中国经济近的发展迅速,尤其是出口加工业水平大幅提高,珠三角洲及沿海地区已形成一批又一批具规模的产业群,并成为外资财团的主要入进地。然而,由于中国大陆近年来工资水平不断上升;而能源及原料价格不断上涨,土地费用更是增幅惊人,令在中国大陆的投资成本越来越高。特别是广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及上海、深圳、广州等大都市,其经营成本已给相当多企业造成压力。中国作为发展中国能否都制不断攀升的成本,是能否保持发展势头的关键。
        劳工短缺日益严重
        自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后,珠江三角洲曾是外资出口加工业最早的入进地,也是外来民工最早的聚集地。据不完全统计,现时珠三角地区已有8万多家外商来料加工企业,吸纳全国各地的民工超过1,000万人。一向以来,由于内地工资水平较低,失业率高,找工作困难,需求民工较多的外企曾是内地民工的追求目标。而珠三角也成为外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基地。然而近年来,珠三角地区突然出现严峻的[民工荒],以往20多年来滚滚而来的“民工潮”不仅消失,珠三角各地市的劳动局也把以往疏导[过剩]民工的工作,转而协助外企向内地省份寻求劳工输出,以缓和本地出现的民工短缺局面。
        据业内统计,现时珠三角地区的劳工缺口,起码超过200万人,劳动力短缺已成事实。企业用工短缺已从以往的行业性、季节性,转为全面性、结构性。据了解,现时广东省各类企业中约有民工2,000万人,其中本省民工约占4分之1,外省民工占4分之3,约1,500万人,70%集中在珠三角。企业职工中新老民工转换每年比例约15%,即300万实际的劳工缺口,大致是每年企业因职工新老转换而流失的民工数。在港澳台及外资仍不断增加在珠三角地区投资的情况下,[民工荒]无疑引起投资者的忧虑,也为珠三角加工业的正常动作带来隐患。
        利润空间难承受加薪
        面对珠三角出现的严峻[民工荒]问题,业界现时正考虑采取的一些措施,大致包括三方面:一是考虑加薪。内地近期已调整[最低工资]幅度,广东的最低工资水平为月薪684元。即用提高工资水平来留住和吸纳民工。这种方式由于会直接影响经营成本,相信那些利润空间较大的企业才有能力做到。二是通过技术改革和转换生产工艺,减少企业的用工量。但此举由于涉及的技术更新费用较大,属企业再投资范畴,相当一部份实力较弱的中小型企业未必负担得起。三是迫使部份企业兼并或重组,让一些技术层次较高,用工较少的企业消化[民工荒]的影响。但此举属优胜劣汰的过程,短期内未必能见成效,且涉及产权转让的复杂因素,前景难以预测。
        一般而言,提高工资水平,是最为直接见效的方式。但据业界的最新显示,现时珠三角洲的外资加工企业中,存在加薪空间的仅70%左右;另外两成企业因实力较弱要加薪的难度非常大,能加薪的幅度也有限;有10%的企业则根本无法随任何加薪负担。也就是说,[民工荒]之下,一旦扯动珠三角外企民工薪酬的全面上涨,区内将有10%的外企会被淘汰或关闭。事实上,由于珠三角外企业近十年来技术更新水平一直缓慢,靠廉价劳动力维持低成本动作仍成为经营主流,利润空间已越来越小,确实难以承受大幅提高工资水平的压力。故[民工荒]最后对珠三角整体经济发展影响有多大,实在令人担忧,也引起粤港两地经济界和理论界的高度关注。
        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
        近年来,内地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是造成经营成本高企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有关统计数字显示,今年头三季度,中国的原材料工业品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期平均上升了28.6%,其中以钢铁及有色金属的涨幅最为突出,而农产品的原料价格也平均上涨30%。工农业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不仅加重了制造业的经营成本,也加剧了大陆市场的通涨压力,迫使当局要在十月间决定加息而把经济降温。
        有关统计显示,在现时内最主要的39个原材料工业品中,有32个价格已上涨。其中涨幅最高的是黑色金属,上幅平均超过50%。如炼钢用的铁矿价格上涨了55%;铁精矿上涨了52%;焦煤上涨了42%,此外,铜、铝、锡、镍等有色金属原材料,也暴涨了30-50%,令家电、五金、机械、玩具、电子等行业的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农产品方面,今年首三季棉花价格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0%多,粮食价格上升了近20%,各类经济作物价格也涨幅甚大。工农业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令处于大游加工领域的制造业经营日趋困难,尤其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内外资加工业最集中的地区,正面临生产成本加重的严重威胁,引起海内外投资者的极大忧虑。
        水电能源成本日重
        在原料价格大幅上涨的同时,水、电、油的价格也普遍上涨。在此环境下,包括珠三角在内的沿海加工业群正出现前所未有的成本压力。工业品被迫加价,造成产品大量积压。而在能源不足和严重缺电的情况下,一些企业被迫启用自备柴油机发电,也令电费成本大幅上升。事实上,今年以来,全国电费普遍调高,其中以浙江的电价升幅最大,预计全省将增加电费支出80亿元。而大范围的拉闸更令生产损失严重。在高昂成本下,目前该省相当一部份行业已出现亏损,部份行业的亏损甚至高达50-100%,前景令人忧虑。
        水、电、油价格大幅上升,现时影响最大。是耗用水、电、油量最大的原材料工业,尤其是治金、石化、纺织等行业。这些领域成本上升,直接导致了原材料价格的进一步上扬,造成工业领域恶性循环。现时沿海地区包括珠三角在内,都在大上水电及能源项目,但在宏观调控之下,由于银根抽紧,相信短期内难以见成效。业界预期,由于经营成本大幅上扬从今年下半年起,沿海地区包括珠三角在内的工业生产利润会大幅下降,亏损企业及亏损行业会不断增加,直接威胁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故如何增加供应、抑制仍在上升的生产成本,是大陆工业界面临的一大问题。
        事实上,今日的珠三角已经融入了国际化社会的洪流中,服务业正逢勃兴起。20年前的珠三角[前店后厂]局面正逐步转向[店厂合一],依赖廉价劳工生存的出口加工业进行全面产业升级,是势在必行的。无法转型的劳动密集型将难以在珠三角生存发展。而各类成本的加重也令珠三角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克服当前珠三角企业出现的劳工短缺及经营成本加大问题,是港资企业未来要面对的重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