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信息中心 来源: 《Moment时刻》 时间: 2014-8-4 |
本文选自钟表产经杂志《Moment时刻》 第88期 【导语】施文宁根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最西南端弗赖堡行政区施瓦尔茨瓦尔德-巴尔县的首府,也是县内最大的城市。一度被认为是全世界最大的钟表制造城镇。 817年,施文宁根第一次被提及,是出自一张由加洛林王朝统治者——虔诚者路易发行的礼品券上。 12至15世纪,施文宁根隶属于Zähringer(策林格),后来又成为Fürstenberg(福斯坦堡)的下属城镇。 在1449年,施文宁根是符腾堡的一部分,直至1972年当地政府重组。 1525年,施文宁根内外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它被菲林根彻底摧毁(这是第一次,后来施文宁根又一次被摧毁)。 1535年,乌利齐公爵(Duke Ulrich)发起了宗教改革,施文宁根成为一座新教城市。周边地区,如福斯坦堡、奥地利前身、神圣帝国的自由城邦,都还是天主教城市。施文宁根作为一个新教城市和符腾堡的飞地位置影响了当地市民的意识——他们认为自己首先是“施文宁根人”。 1633年,施文宁根又一次被菲林根和国王军队彻底摧毁,只留下了教堂的尖塔。 直至1765年,才出现了关于最早的钟表制做者——Johann Jägle和 Jakob Vosseler的记录。 1800年之后,钟表生产终于迎来兴盛。符腾堡的贸易发展得较晚,随之产生了称为“事实分割”的继承法,相比之下,黑森林地区施行的则是“限定继承农场财产”的法律。由于事实分割的法律规定,一个全然不同的工种在这里出现,而不是在西德的工业中心。当农业的附属第二产业为家庭的生计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施文宁根的劳动者得以长期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屋和粮仓。 1806年,由于宗教世俗化,施文宁根虽然仍属于符腾堡,四周却是属于巴登的外国领土。 1800-1850,施文宁根的粮食歉收导致了连年饥荒。接着有大量人口迁移到美国。为了争取市民的支持,这次横渡大洋的迁移有部分是由教会资助的。 为了遏制钟表销售的快速萧条,同时提升产品质量,在1849年创立了“符腾堡钟表协会”(Württembergische Uhrengewerbeverein)。其目标在于促进贸易需求。1850年前后,大约300-400名工人在90来个钟表制造工厂工作,此外,还有60名包装工人。 1850年,一场大火将近四分之一的建筑物烧毁。之后,新厂很快在Oberdorf 的广场上重建。工人们第一次住上了带有粮仓的房子。 在1850年,Johannes Bürk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他成长于一个普通的制鞋匠家庭。Johannes Bürk是市议会的一员,那场毁灭性的大火之后,当他正全身心投入到重建中时,因藐视斯图加特官僚机构迟缓的批准程序而在罗特韦尔(Rottweil)入狱。然而, Bürk的主要身份是一位发明家和民主传单的编辑。他还是1848年革命的参与者,是施文宁根社会中的“坏小孩”,但同时也是一个先进的思想者和富有远见的人。 1855年,Johannes Bürk发明了为夜间执勤人员设计的便携控制时钟,还创建了黑森林地区首家以蒸汽为动力的钟表工厂——符腾堡钟表厂。后来,他又发明了用来控制工作时长的出勤记录钟。欧洲工业化进程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因此需要更好地掌控工作时间。这正是控制时钟、登记设备、打卡时钟和转速计等工业计时器行业的开端。 19世纪60年代,包装工人出身的Friedrich Mauthe创立了Mauthe钟表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仍以包装生意为副业,并用杂货店的商品来偿付工人的部分工资。Schlenker 与 Kienzle成立,并随后推出了Kienzle(精时力)钟表。其他企业如Müller-Schlenker, Johann Jäckle, Thomas Haller, Thoma Ernst Haller, Schlenker-Grusen, Haller-Benzing, Palmtag 和Schuler,都是业内的佼佼者。 在19世纪最后三十余年的钟表产业危机期间,钟表贸易业内达成了合并协议。Thomas Haller和 Junghans(荣瀚宝星)在那时合并,所以直到三十年代,Junghans在施文宁根都拥有生产工厂。 1900年左右,钟表工厂、供应商和工人的数量显著增加,导致手工钟表生产最终消失。工厂主要生产美式闹钟。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在工厂工作,几乎每个人在实际生活中都需要一个闹钟。无论是否从事农业生产,人们都不再自发地以日出作为一天的开始。 1907年,施文宁根的人口已经达到13000人,成为符腾堡最大的乡镇。钟表产业为劳动者提供了3500个工作岗位,而手工钟表生产已经不复存在。 1907年,波及整个钟表产业的第一次大罢工开始了。只要读一读当时钟表工人的诉求,就能看出他们的处境有多糟糕。这是企业和工人之间第一次强有力的较量,最终以工人的部分胜利而告终。 1926年爆发了另一场钟表产业危机。黑森林的钟表企业家再一次开始考虑限价和合并。经过漫长的谈判,Junghans Gustav Becker接管了汉堡-美国钟表厂和Lenzkirch钟表厂。精时力(Kienzle)接管了Thomas Ernst Haller,此前在1913年,精时力已经将Carl Werner公司并入,并由此推出了Kienzle Apparate。Mauthe没有参与这一系列的合并活动。在二十世纪20年代末,巴登黑森林地区的钟表业危机甚至变得更加严重,导致了Furtwängler & Sons的破产和Winterhalder & Hofmeier的清算。 1945年,施文宁根成为法国所属领土,随之而来的是钟表产业的解体。然而从长远看来,这次解体的作用是积极的,因为后来的机器采用了最先进的技术,而且实际上与法国钟表业相比,有着巨大的优势。 二十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生产规模显著扩大。经济上的奇迹使施文宁根成为“世界第一大钟表城市”。这意味着施文宁根成为了世界上制造钟表最多的城镇。50年代末,由于德国其它地区,以及意大利、南斯拉夫和希腊大量人口的迁入,施文宁根的人口达到30000人。 1965年,施文宁根庆祝“施文宁根钟表200周年”(200 years of clocks from Schwenningen)。60年代中期是施文宁根钟表生产的高峰期,从业人员达到8500人。产量为每年八百万块表,在全世界的市场份额达到5%。 以下数据反映了施文宁根的高度工业化: 在施文宁根,每1000人中有441人从事钟表行业,在巴登-符腾堡州有183人,而在联邦范围内只有146人。 70年代早期,向石英钟表发展的技术变革引起当地钟表业的全面瓦解。消费者的需求出现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价格也大幅下降。 1972年是Mauthe公司的危急关头。公司向市场推出"kiss kiss"闹钟,却无力回天。这一施文宁根最大的钟表制造商于1976年破产。接下来的几年,大大小小倒闭的钟表公司数不胜数。此前一年半,最后一个大型钟表工厂“精时力”的员工缩减到只有若干人,随后倒闭。曾经的8500个钟表业工作岗位仅留下了100个。 造成全面瓦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企业家抱残守缺,不愿顺应现代发展趋势。 价格萎靡不振——对于某些经济部门不断通货紧缩的严峻形势,官方数据并未提及。 正是对技术的敌意和不成功的补贴政策,人为地致使过时的技术和产品依然存在,而新技术没有得到大力支持。精时力在1962年早已开发出太阳能表,却没有得到任何补贴。 在一百多年间,德国经济的主要产品是汽车。而这一产品也没有根本性的变革。早从幼儿园开始,不排斥技术似乎成为了基础教育的一部分。 正是基于种种错误的综合,而非某一具体事件,导致西南地区这一曾经蓬勃发展的工业分支彻底消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