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趣】杪秋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笔

  • 行业动态
  • 2021-10-19
  • 时至十月,可以感觉到天气明显变凉了,霜降一过,便入初冬。霜降属于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8个节气,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人们对早晚的时间感受越来越明显,昼短而夜长。

    霜降在古代还有一个雅称为杪(miǎo)秋,也就是晚秋的意思。在《淮南子》中曾有这样一句话:「三月失政,九月不下霜。」既是认为如果寒霜在深秋九月还没有正常降临,就可能是三月政事存在失当之处。发生气候异常,追溯成因,尽管找到的理由未必正确,但反映出人们希望霜应当应时而降的理性心态。

    古人还曾将霜降分为三候:

    一候豺乃祭兽:“豺乃祭兽”这个词最早出现在《逸周书》中:“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曰:“豺不祭兽,爪牙不良”。意思是说此节气中豺狼开始捕获猎物,并以先猎之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如同人间新谷的收获,用以祭天,以示回报,并以此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是兽之义,也是人之本也。

    二候草木黄落:秋尽百草枯,霜落蝶飞舞。秋天,西风漫卷,催落了叶,吹枯了草。逐渐寒冷的气候,将大自然所有的生命力进行了一次次毁灭性的摧残。翠减红消,雁影无踪。而人的情感,也进入深沉的低谷。离愁别恨,凄风苦雨,尽皆展示深秋的悲苦,触及人心。

    三候蜇虫咸俯: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此时的大自然,是一种寂静的美。经过了生机勃勃的春,热闹蓬勃的夏,收获喜庆的秋,生命的轮回,又进入休眠的状态。蜂蝶不见踪迹,蜇虫无声,都为经历漫长的冬天而作准备。那是以修行的姿态,期待来年的新生。

    虽说古有三候,但要说现在的话,人们可能还更注重一候,就是味觉上的秋意。

    在我们的秋冬进补的饮食文化里,秋冬总是与飘渺的热气缠绕在一起,霜降之后的深秋总有着特别的味道,比如糖炒栗子、烤白薯,是很多人在深秋到初冬时节的挚爱,单听到名字仿佛就能闻到它们馥郁的香气,而火锅、羊肉煲这种刺激嗅觉的香味则更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秋冬的来临。

    让人记住的不仅是在嗅觉上,这种对节气时令的感知还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味觉里。

    我们都知道,霜降后打了霜的蔬菜更加鲜甜,比如像萝卜、白菜、柿子等在霜降后的口感就会明显地发生变化。从生物上讲这是因为要将体内淀粉转换成糖水,糖水不易凝固,能防止细胞被低温冻坏,从而延长自己的生命周期,因此才会变得味道更好,这便让我们的记忆里将霜降与鲜美的味觉画上了等号。

    作为秋季到冬季的过渡,霜降便是秋天的最后一笔,「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深秋之际该飘零的飘零,该潜藏的潜藏。但霜色愈浓,秋之暮,反倒是秋季最多彩的时期。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运营 × 时刻传播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