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钟表业世界驰名,产量及产值都居全球第二,但作为最核心部分的「机芯」,却一直靠瑞士及日本入口。为了突破限制,香港工业总会辖下钟表工业协会、表厂商会及钟表业总会等筹集600万元,连同政府基金批出的5400万元,共用6000万元与中大合作研发机芯,料3年后研究有成,届时将投资逾亿元在港设厂生产。
香港钟表工业协会主席刘展灏昨表示,香港的钟表零配件生产技术及能力一向不差,表壳、带、面、针、玻璃、水晶或电镀等,更达国际级水平。问题在于机芯等核心技术部分,长期靠瑞士及日本入口,以致业界经常被外国牵著走,难以像全球钟表值居首的瑞士一样,拥有独立的研发水平。
独立研发摆脱被外国牵著走
刘展灏指出,一个普通瑞士机械机芯价格为300至400元,但若香港成功研发机芯,料每个港产机芯仅200元,大大减低港商在机芯方面的支出。
他说,研究机芯计划,由中大负责,而理大及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亦会参与。首阶段业界将投放600万元,初步倾向以每股5万元,每人或每间公司最多认购4股,这阶段主要是研发和试产,投资者难有盈利。按目前估计,3年后可望成功研究机芯,届时踏入第2阶段,进行大规模生产时,投资者始能获利。
估计创造200至300新职位
按照计划,研究及试产设施会设在中大,首年生产20个三表针机械机芯,次年生产200个,第3年生产500个。当研究成功后,料每月可生产2至3万件机芯,估计会创造200至300个新职位。
另外,身兼香港工业总会副主席的刘展灏表示,CEPA要求钟表产品要达30%附加值,方可获零关税进入内地,虽然业界一直争取放宽这个要求,但相信难以成事。
然而,港商并非一无所获,因为经过业界向中国商务部及港府多次反映,可能在CEPA第三阶段内容中,只要香港品牌或港商向外国购入的品牌,而其产品在港进行设计、质检及装配,便可以视作港产货。但他强调,以特许经营或专利形式获取的品牌,不在受惠之列,以免被人滥用。